top of page

該轉個腦袋看健康了。


「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 到底是什麼?從名字上面很難讓人一目了然,因為光從「功能」這兩個字上面,看不出到底適合怎樣的人,似乎適合任何人,但又不屬於任何人。


其實我們可以很直觀地來感受一下「功能」的意思:心臟隨時地跳動、每一下的呼吸、腸胃道的蠕動和消化、大腦的思考運作、肝膽的解毒、靈活的手腳活動,都需要有好的「功能」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出現了狀況,都會影響到其他器官的正常運作。


如果你自己有看過醫生、或是陪過家人去看醫生,通常第一個反應一定都是:「今天該看哪一科?」以症狀來說,我們都是這樣想的。

  • 胸口悶痛:心臟科、胸腔科。

  • 腹部脹氣、排便不順:腸胃科。

  • 失眠、睡不好:精神科。


「有什麼症狀看什麼科?」

這樣思考模式在過去一百年來讓人類的平均壽命突飛猛進。尤其是過去曾經讓人類的生存面臨重大危機的各類病原體,在抗生素被發明的那一刻開始,開始得到控制,人類因為感染的死亡率越來越低,也造就了人類的長壽。


但隨著越活越久,開始發現最困擾我們的,不再是那些感染的狀況,而是「慢性病」的問題!


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血壓高了、血糖高了、記憶力差了。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定期追著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檢驗數值們,然後加上一顆又一顆的藥,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吃藥就吃飽了,反而飯越吃越少了。


當我們把眼光從「控制慢性病」轉移到「了解慢性病」、「預防慢性病」,甚至想要「逆轉慢性病」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有另外一個平台來處理這一塊新的領域、從新的角度去維持「好的功能」。


「功能醫學」把原本用「器官」來做分別的項目們重新整合了起來,以下列幾種「功能」作為分類:


  • 吸收與排泄 (消化及吸收能力、腸道箘叢、體內廢物排出功能)

  • 排毒(體內解毒及排毒能力)

  • 防衛(免疫系統功能)

  • 細胞通訊(神經系統、荷爾蒙、細胞傳送生理訊息的能力等)

  • 細胞運輸(血液循環系統)

  • 能量(粒線體功能)

  • 結構(骨骼、肌肉張力、結締組織強度、肌肉張力)


在各種養生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群組裡面隨時都有各種長輩圖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來確保健康。但各種意見的背後是用什麼樣的道理來支持各自的論點,實在是需要透過一個新的眼光來幫助我們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這個是「功能醫學」存在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一雙翅膀,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飛翔。」

健康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最該花力氣去努力爭取的。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