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的深一點,面對有關營養補充品,俗稱保健食品的問題,大多數醫師都抱著半信半疑、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態度面對,面對病人的詢問,常常就以「飲食均衡就好」作為回應。但是,隨著醫療訊息的流通及保健食品的無限商機,各種維他命、益生菌、魚油、靈芝、蜂膠、葡萄籽等商品一一上市,廣告鋪天蓋地、各個都是養生聖品,甚至成為逢年過節送禮的不二選項,這種奇特的現象,大概也是這個疾病橫行的時代特色吧!
儘管大家所需要的營養素不完全相同,但都脫離不了以下幾個原則:
少量多餐:三份少量正餐,兩至三份點心(水果、堅果為主)。
避免進餐時喝太多水份
食用新鮮水果、蒸煮蔬菜減少熱炒
食物多樣化
避免白糖、白麵粉及反式脂肪
拒絕速食:罐頭、冷凍及微波食品
沒錯,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健康已經離你不遠了。但是身處現代,把握良好的飲食原則可能還是不夠,問題除了飲食習慣外,和食物本身也有很大關係,來看看以下統計數字:
精製麵粉:減少了80%的鎂、70%的鋅、85%的鉻和88%的錳。
精製白米:除去了75%的鋅及鉻。
冷藏蔬菜:破壞了60%的維生素C、40%的B2、30%的B1、40%的維生素A。
精製糖:損失了99%的鎂、93%的鉻。
冷凍肉:減少了50%的維生素B群。
加工肉品:減少了50-70%的維生素B6。
冷藏水果:流失了50%的維生素C
我們都明白在這個年代要達到均衡飲食難上加難,常常都流於口號,至少80%以上的民眾都無法配合,即使努力做到,也有太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讓我們無法從食物中獲得所有的必須營養素,更何況至少還有四十五種營養素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來看看這些常被忽略的因素:
上游的糧食生產:土讓中許多重要元素如鈣、鎂、硒、鋅、鉬、錳、鉻等缺稀,化學肥料和農藥也破壞了土質。
現代的食物加工、儲藏、運輸和處理方式破壞了微量營養素的含量。
環境毒素多,使得人體解毒所需之營養素需求也加大。
生活壓力增大,營養需求量增。
實際上,如果我們以食物金字塔的模型與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表為飲食基礎,會發現有以下三個問題:
我們無法從當代的飲食取得所有需要的營養素。
每日營養素建議量只反應一般民眾需求,卻沒有考慮個別化體質差異或是健康情況。
每日營養素建議量之設定並不是以獲得「最佳健康狀態」為目標,更沒有預防各樣退化性疾病、慢性病、癌症、心臟病的措施。
考量種種環境、社會、個人習慣因素後,要重新找回健康的策略之一,就是「適當補充營養品」,對於健康狀態來說,絕對是必要而非浪費。適當營養補充的目的,就是要彌補現代生活中的環境偏差,只可惜現代資訊量多又雜亂、商業行為充斥,加上各樣斷章取義的知識氾濫,人人都變成「養生健康專家」;許多的健康產品又因為商業考量淪為市場商品,反而讓營養醫學的重要性被扭曲,甚至被主流醫學不以為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