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聊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人類生命當中最大的敵人已經從各種急性感染症,轉變成了慢性病,但我們仍然用處理急性病症的方式在處理慢性病,試圖找到某一種藥物能夠繼續「對症下藥」,但事與願違。
面對慢性病,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處理。這也是在坊間會有這麼多談到如何提升健康、逆轉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癌症療法的各類書籍,還有在LINE群組裡面總有許多人分享如何提升健康的資訊的原因。
如果把身體看作是一間房屋,當我們發現這間房子的屋頂已經破了三十大大小小個洞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重新訂做一個屋頂,讓他在颳風下雨時能成為我們的遮蔽處;但當人體有缺口時卻無法重新打造,我們能做的就是扎實地找出那些洞口,並認真地把他補起來。
現在的作法,是努力地找到某一種材料(藥物),希望他能適合每一個破口(慢性病),但很不幸地,再厲害的材料也只能處理當中的部分問題,也因此雖然屋頂漏水的情況有減緩,但漏水對於房屋本身的傷害仍持續進行著。
法國的名作家巴爾扎克:「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因此想要了解慢性病,就一起來認識慢性病的特性,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讓慢性病的處理更貼近現在社會的需求。
慢性疾病有三種特性:
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
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單一模式的介入失敗率高
傳統的藥物介入,是找到人體的特定生理機轉並嘗試改變細胞的運作模式,以達到疾病的處理;但面對多致病因素的慢性疾病,我們應該放寬心胸去了解:
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調整上游的信號 (Upstream Signal Modulation)
複合式的治療計畫 (Multimodal Treatment Plans)
理解每個人的生命 (Understanding the people in Context)
以系統生物學為基礎 (Systems Biology-Based Approach)
以人為中心及導向 (People-Centered and Directed)
對於慢性疾病的本質更有認識之後,我們都能為自己做的更多、更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