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癌症患者可以吃海鮮嗎?破解迷思與營養指南

癌症患者可以吃海鮮嗎?

「癌症病人不能吃海鮮?」「癌症患者可以吃海鮮嗎?」是不少患者及家屬心中的疑問。傳統觀念中,蝦、蟹等帶殼海鮮常被視為「發物」,意指容易誘發舊疾或使病情惡化的食物。許多家屬擔心海鮮會刺激癌細胞生長或導致術後傷口癒合不良,因此嚴格禁止癌友碰觸海鮮。這類觀念其實缺乏科學根據。營養專家指出,一味地忌口所謂發物,反而可能造成癌症患者營養不良、肌肉流失,增加治療副作用和手術併發症風險,甚至降低存活率。為了釐清真相,我們將從科學實證出發,探討癌症患者究竟能不能吃海鮮。



科學與實證分析:海鮮的營養價值及益處


海鮮的營養價值


適量食用海鮮對癌症病患其實大有助益。海鮮(包括魚類和貝類)富含高品質蛋白質,並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比如白肉魚類(如鱈魚、鰈魚)是良好的維生素B12來源,蛋白質含量高且飽和脂肪低,是替代紅肉的更健康選擇。貝類和甲殼類海鮮(如蛤蠣、牡蠣、扇貝、蝦蟹)同樣脂肪含量低、蛋白質豐富,並提供硒、鋅、碘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對維持免疫功能和組織修復非常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魚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脂質較高的油性魚類(如鮭魚、青鯖魚)所含的Omega-3不僅有助心血管與腦部健康,還具有抗發炎作用。對癌症患者而言,Omega-3被認為能支持血液循環、荷爾蒙調節及細胞訊息傳遞,有益於身體機能。臨床觀察也發現,Omega-3豐富的魚類可能有助預防癌因性惡病質(體重和肌肉嚴重流失)現象:有營養專家指出,魚類中的Omega-3或可減緩病患肌肉流失,幫助正在經歷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的患者維持體重。對於食慾不佳或消化不適的癌友來說,柔軟易消化的魚肉還比較容易入口,有助於補充營養、維持體力。總之,海鮮提供的高品質蛋白與關鍵營養素,正是癌症患者在對抗疾病過程中所需要的。國際權威機構的建議也支持這點: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等指出健康均衡的飲食應包含較多魚禽蛋白、較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甚至報告,一項針對結腸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每週吃魚不到兩次的患者,其癌症復發風險是有規律吃魚者的2倍以上。由此可見,海鮮不僅不是洪水猛獸,反而是癌友均衡營養的重要一環。


何時該避免海鮮?必要的禁忌情況


儘管海鮮營養豐富,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癌症患者應該避免或暫停食用海鮮:

  • 免疫力低下時避免生食:正接受化療、骨髓移植後或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切忌生吃魚生、牡蠣、生蝦等未經煮熟的海鮮。這類病患對食源性細菌特別敏感,一點點病菌對常人也許無礙,卻可能令免疫低下的癌友出現嚴重感染。為安全起見,海鮮務必煮熟再吃。

  • 肝功能不佳者慎食生海鮮:患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應盡量避免生吃海產,尤其是生蚵、生蠔等生冷海鮮。這些患者一旦經由生食海鮮感染到海洋弧菌等細菌,症狀往往比一般人嚴重,可能引發敗血性休克等致命危險。有肝病的癌友更要確保所有海鮮充分加熱煮熟後再食用,以杜絕病菌威脅。

  • 對海鮮過敏者:這點不言自明,若患者本身對蝦、蟹或特定魚類過敏,就應完全避免這些食物,以免引發過敏反應。可以改用其他蛋白質來源來替代。

  • 痛風或尿酸偏高者:某些海鮮(例如沙丁魚、鯷魚、干貝、帶殼類等)嘌呤含量較高,可能誘發痛風發作。痛風體質的癌友在病情穩定時也應節制高嘌呤海鮮的攝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適量食用魚類對整體健康的益處可能大於對痛風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痛風患者仍可在非急性期少量攝取魚類作為蛋白質來源。重點在於控制份量,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進食高嘌呤的海鮮。


以上幾種情況屬於特例,並非代表所有癌症患者都不能碰海鮮。大多數癌友只要經過安全的料理和適當挑選,其實可以安心享用海鮮的美味與營養。下一節我們將進一步破解流傳已久的迷思,給出正確的飲食建議。



迷思破解與實際建議


迷思一:吃海鮮會讓癌細胞「發」,甚至有毒刺激傷口?


這是最普遍的誤解之一。民間傳說將蝦蟹等海鮮歸為「發物」,認為它們會使癌症復發轉移或妨礙傷口癒合,彷彿海鮮帶有某種“毒性”。然而,現代醫學並不支持這種說法。香港防癌會的解釋指出,所謂發物有些只和過敏有關,而腫瘤既非過敏性疾病、也不同於傳統意義的瘡瘍腫毒,因此海鮮不會引起癌症的轉移或復發,更談不上有毒性。簡而言之,癌細胞不會因為一頓蝦蟹餐就被「喚醒」或快速滋長。至於術後傷口癒合不良,主要與患者營養狀況、感染風險等有關,與適量吃海鮮並無直接關聯。如果患者對海鮮不過敏,適度攝取反而有助提供蛋白質,加速傷口修復。相反地,長期嚴格忌口高蛋白食物,才可能導致傷口癒合所需的養分不足。專業營養師提醒,過度忌嘴發物會讓癌友蛋白質攝取不足,結果不利於治療和恢復。因此,家屬與病友大可放心,煮熟衛生的海鮮並不會刺激癌情惡化;與其盲目害怕海鮮“發毒”,不如專注於均衡營養,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來對抗疾病。


迷思二:癌症病人應該吃素才不會惡化


不少患者在確診後考慮改採純素飲食,覺得「吃素」才能餓死癌細胞、不讓病情惡化。蔬果富含抗氧化營養,對健康確有益處,但全素或嚴格素食並非癌症治療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癌症患者比常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熱量來維持體力、修復組織。臺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如果缺乏素食營養知識,貿然茹素反而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體力變差,嚴重時免疫力下降可能延誤病情恢復。台大醫院營養師也不建議病人在治療期間突然改吃全素,特別是化療時期身體急需各種營養素與蛋白質來修補受損組織。她強調此時應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取,例如適量食用瘦肉,或如果本來就是素食者也務必攝取蛋奶類及黃豆製品,搭配全穀雜糧與堅果以補足蛋白質。一位鼻咽癌病人的經驗也驗證了這點:營養師在他治療前特別澄清癌友無須戒紅肉或強行全素,因為這類改變可能造成嚴重蛋白質與礦物質缺乏,反而影響體重與治療成效。總而言之,均衡多元才是癌症飲食之道。若有宗教信仰或個人因素想維持素食,也應在營養師指導下透過蛋奶豆類等取得充足蛋白質。切忌聽信「素食治癌」的偏方而排斥一切葷食,否則可能因營養不良而削弱對抗癌症的本錢。


實際飲食建議:安全適量,均衡為要


破解以上迷思後,家屬與癌友們更關心的應是:那麼日常該如何正確地吃海鮮?以下是專家給出的幾點建議:


  • 掌握份量頻率:癌症患者可以將海鮮納入每週菜單,建議每週吃魚2~3次,每次適量(例如約3兩重的魚肉一份)。只要不過量,均衡地攝取魚、蝦、蟹等,完全無需擔心會刺激癌細胞。

  • 安全料理方式:強調煮熟吃!不論魚或貝類,一定要煮透再食用。可用清蒸、水煮、燉湯等方式,既保留營養又避免油炸上火。確保海鮮的新鮮來源,妥善冷藏保存並充分加熱,才能杜絕病菌寄生蟲的風險。

  • 營養均衡搭配:海鮮固然是優質蛋白來源,但也別忘記搭配其他食物。每日餐盤中應包含充足的蔬菜、水果,以及全穀雜糧類食物,取得多樣維生素與纖維。可以將魚肉和豆製品、蛋類等交替食用,確保營養均衡。

  • 個人情況考量:每位癌友的病況與體質不同,飲食調整應因人而異。如果存在前述特殊情況(如痛風、肝病等)或仍有疑慮,建議主動諮詢專業營養師或主治醫師,訂定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切勿盲目跟風偏方或聽信網路謠傳而過度忌口。專業人士會依據患者檢驗數據與治療狀況,給出科學的飲食建議。


此外,也要注意防範網路上的錯誤資訊對癌友造成的危害。過度的飲食禁忌不僅讓患者承受身心壓力,營養不良更可能削弱治療耐受力。家屬與病友應以科學依據為準,在信任的醫護團隊指導下調整飲食,而非道聽塗說盲目禁止某類食物。正確的飲食觀念本身就是治療的一環,能讓癌友以更強健的體魄迎戰癌症。



病患案例分享:適量海鮮助力營養恢復


實際臨床上,有不少癌症患者因為合理攝取海鮮而受益的例子。例如大陸有一位61歲李女士,確診癌症後在醫囑下每天適量食用海鮮增強營養。兩個月後複診時,醫生驚訝地發現她的體能和各項指標都有明顯改善,忍不住問:「您做了什麼調養?」這個案例引發對癌症患者飲食的關注。專家分析,李女士狀況好轉或與海鮮中豐富的營養有關。海鮮中的微量元素硒就是關鍵之一:硒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與擴散,增強免疫力,甚至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乳癌的發生率可能與環境中缺硒有關。另外,海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前面提到具抗發炎作用,亦可能幫助對抗癌症相關機轉。當然,這不代表癌友可以不加節制地狂吃海鮮——營養要講求平衡。李女士的經驗顯示,在醫生和營養師指導下適度加入煮熟的海鮮作為蛋白質來源,確實有助改善體力和營養狀況。另一位鼻咽癌患者李先生在放療期間因口腔黏膜炎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營養師特別為他準備蒸魚柳等軟質海鮮菜餚增強蛋白質攝取,幫助他維持了體重,順利完成治療。這些案例都證實:只要方法正確,海鮮不但是癌友能吃,還是值得吃的營養食物。


癌症患者可以吃海鮮嗎?可以,安全、適量,重拾營養


總而言之,癌症患者是可以吃海鮮的,關鍵在於安全處理和適量原則。傳統將海鮮列為發物的觀念並無科學實證支持;相反,魚蝦貝類提供的優質蛋白、Omega-3和多種微量營養,對正在與癌症搏鬥的身體有莫大助益。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在飲食上仍需個別評估。但對大多數癌友來說,避免生食、煮熟吃、適度吃這三大守則足以安心享用海鮮美味。勇敢拋開迷思,在專業團隊的建議下恢復均衡飲食,才能避免因過度忌口而讓身體吃虧。請記住:營養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正確攝取包括海鮮在內的各類食物,才能給予患者充足的能量去對抗癌魔。與營養師和醫師討論您的飲食計畫,從容享受美食的同時,也為康復之路增添一道有力的助攻!



癌症患者能不能吃海鮮?FAQ 懶人包


癌症病人到底能不能吃海鮮?

可以! 海鮮富含優質蛋白質、Omega-3脂肪酸與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與體力,對癌症病患非常有營養價值。


那為什麼大家都說海鮮是「發物」不能吃?

「發物」是中醫模糊概念,現代醫學並不採用這種分類。海鮮會引發過敏或炎症的情況極少,與「癌細胞會被刺激變嚴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


所有癌症病人都適合吃海鮮嗎?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以下情況需要特別注意:

  • 免疫力低下者(如化療中)→ 避免生魚片、生蠔,改吃煮熟的海鮮;

  • 肝病患者(如肝癌、肝硬化)→ 避免未煮熟貝類,防止海洋弧菌感染;

  • 海鮮過敏體質 → 嚴禁食用特定海鮮;

  • 痛風或尿酸過高者 → 避免高嘌呤的蝦蟹貝類,選擇低嘌呤魚類


哪些海鮮比較適合癌症病人?

推薦:

  • 鮭魚、鱈魚、白帶魚

  • 煮熟的蝦仁、干貝、鱸魚

  • Omega-3含量高的深海魚類

避免:

  • 生魚片、生蠔、生蝦

  • 高污染大型魚類(鯊魚、旗魚)

  • 加工製品(魚板、蝦味棒、魚鬆等高鈉高添加物)


吃素比較好?癌症病人應該避免葷食嗎?

錯誤!癌症患者需要足夠蛋白質修復組織與應對治療,若缺乏營養反而可能讓病情惡化或副作用加重。若吃素,應有營養師指導補足蛋白質來源(如蛋奶豆類)。


癌症病患海鮮怎麼吃最安全?

三大原則:

  1. 選擇新鮮來源

  2. 充分煮熟,不吃生食

  3. 適量攝取,避免一次大量進食


癌症病人可以吃海鮮

癌症病人可以吃海鮮,但要選對食物、煮熟、適量!別再被「海鮮會發」的錯誤觀念綁架,營養不良比海鮮危險得多。最重要的是:和你的醫師與營養師討論個人狀況,制定最適合的飲食計畫。



參考資料:

衛福部食藥署&台灣癌症基金會等,營養師孫凌霞,《癌症患者要禁「發物」嗎?蛋白質攝取不足恐增死亡率》,TVBS新聞網。
香港防癌會,《癌症病人的飲食照料》常見問答,闢謠海鮮發物無致癌根據。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Fish and cancer 專題,說明魚蝦貝類高品質蛋白與B12、Omega-3等營養價值。
Cancer Treatment Centers of America,Seafo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ancer patient’s diet,營養副總監Carolyn Lammersfeld談Omega-3助抗癌惡病質。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論文報告,Fish and exercise can thwart colon cancer recurrence,指出每週魚量不足與大腸癌復發風險增加。
台大醫院營養室,《罹癌後正確的飲食保健》專題,建議治療期間不宜突然茹素,需足量蛋白維持治療耐受力。
《好心肝》肝病防治基金會會刊,提醒肝病患者避免生食海鮮以防海洋弧菌感染。
《問小白》健康專欄,癌症患者每天吃海鮮,病情好轉的案例,上海同仁醫院汪潔醫師談硒與Omega-3對癌症的助益。
其他引用資料包括痛風患者魚類攝取建議等,以供讀者參考正確飲食觀念。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