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氫氣吸入降低膠質瘤術後腦水腫:隨機臨床研究揭示非侵入性治療新契機

已更新:7天前

每日吸入 66.7% 氫氣 + 33.3% 氧氣,能顯著減少膠質瘤手術後腦水腫體積、改善睡眠品質與疼痛感,且無任何不良事件─這是 2024 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Neurology》的首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結果。


腦水腫是腦瘤手術後最棘手的併發症之一。當神經組織因外科操作、發炎或血管滲漏而蓄積過多液體時,顱內壓便會上升,造成頭痛、嘔吐、意識改變,甚至危及生命。傳統治療方式如高滲劑(甘露醇)、類固醇或外科減壓雖能暫時控制症狀,但副作用明顯,且不適合長期使用。

過去十餘年間,氫分子因其選擇性抗氧化與抗發炎特性,被認為可能在腦部疾病中發揮保護作用。然而,臨床層面的實證一直相對不足。這項由北京三博腦科醫院團隊進行、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首次在真實病房環境中驗證氫氣吸入對腦水腫的臨床療效,並同時觀察了睡眠與疼痛等主觀恢復指標。


這不僅是氫分子醫學在神經外科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也代表一個新方向──利用安全氣體介入,調節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協助腦部自我修復。


氫氣吸入降低膠質瘤術後腦水腫:隨機臨床研究揭示非侵入性治療新契機

為何這項研究重要?


腦水腫是腦瘤術後最致命的併發症之一。現有治療如甘露醇、皮質類固醇、外科減壓等皆具侵入性或副作用,而氫氣具備抗氧化與抗發炎特性,可穿透血腦障壁。過去僅動物實驗證實有效,臨床證據一直缺乏。本研究由北京三博腦科醫院進行,標誌氫氣治療正式進入臨床神經外科領域。

研究設計概要

項目

說明

研究型態

單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登錄號

ChiCTR-2300074362

研究機構

三博腦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

受試者

100 名膠質瘤手術患者(最終分析 75 位)

分組

氫氣組(H):66.7% H₂ 2,000cc+ 33.3% O₂ 1,000cc; 對照組(C):33% O₂ 500cc

吸入方式

鼻導管,每日≥2 小時,自入院至出院

設備

AMS-H-03 氫氧機(上海阿斯克勒庇醫療)

主要觀察指標

腦水腫體積(CT分析)

次要觀察

睡眠品質(SC-500TM監測)、NRS疼痛指數、發炎指標(CRP、NLR、MLR)

FIGURE 3 Patients in group H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mean inhalation duration.
  • 研究者依據每日平均吸氫時間,將 H 組患者分為三組:

  • 2–4 小時 (34.2%)、4–6 小時 (36.8%)、>6 小時 (28.9%)。

  • 多數患者吸氫時間集中在 4–6 小時之間,為後續劑量–效果分析提供基礎。


膠質瘤受試流程


FIGURE 2  Flow chart of participants inclusion

研究流程圖:這張圖顯示試驗設計嚴謹、流程清楚,能有效排除偏差。100 位患者 → 排除 11 位拒絕吸入、7 位未手術、4 位未完成 CT → 最終 75 位納入分析。隨機分為 H 組(38 人)與 C 組(37 人),均完成術前術後影像追蹤。研究採 1:1 分配,雙放射科醫師盲測影像,確保結果可信。

腦水腫測量方法


FIGURE 1 Methods of measuring brain edema using RadiAnt software.

使用 RadiAnt DICOM Viewer 軟體逐層手動描繪 CT 圖像水腫區域,兩位資深放射科醫師獨立測量、取平均值。若術後有不規則腫瘤腔或切除腔,則以總體積減去腫瘤體積法計算水腫體積。層厚 0.5 mm,以逐層加總法計算三維水腫體積。


這樣的量測方式具臨床可行性,也符合影像分析準則。這種方法具可重現性、操作時間短,特別適合術後急性期使用。

研究結果:氫氣顯著縮小腦水腫體積

時間點

對照組 (C) cm³

氫氣組 (H) cm³

p 值

入院 (D1)

31.1 ± 16.4

29.3 ± 16.9

0.643

術前 (D2)

27.5 ± 12.9

26.4 ± 13.9

0.730

術後 24h (D3)

35.4 ± 27.4

31.6 ± 20.8

0.723

術後 72h (D4)

39.6 ± 26.9

41.1 ± 24.1

0.787

術後 7天 (D5)

28.3 ± 20.2

25.9 ± 17.2

0.580

出院前 (D6)

21.4 ± 19.5

11.5 ± 8.8

0.006★

解析:出院前氫氣組的水腫體積縮小近一半,統計顯著(p<0.01)。顯示氫氣吸入能促進腦水腫消退、縮短復原期。出院前氫氣組的水腫體積明顯較小,縮減幅度約 46%。

腦水腫回復率

時間

C組

H組

p值

第3天

-0.36 ± 0.41

-0.50 ± 0.56

0.216

第7天

0.03 ± 0.54

-0.04 ± 1.02

0.705

出院前

0.35 ± 0.31

0.54 ± 0.50

0.041★

解析:H 組水腫回復率約提升 54%,表現出更快的臨床改善。氫氣組水腫回復率提升超過 50%。


睡眠參數變化

指標

對照組

氫氣組

結果

術後第4天總睡眠時間

380.4 ± 11.1

416.6 ± 25.1

★p=0.002

睡眠效率

70.6 ± 10.6

91.3 ± 24.4

★p=0.042

入睡潛伏期

41.4 ± 21.2

25.0 ± 19.7

★p=0.030

第5天總睡眠時間

359.0 ± 62.1

411.9 ± 31.5

★p=0.029

解析:氫氣組睡眠效率明顯提升、入睡時間縮短,反映氫氣可能透過降低中樞氧化壓力與炎症改善神經調控。氣組深睡眠時間更長、入睡更快,顯示中樞神經恢復較佳。

疼痛與炎症指標


研究人員用「數字評分法 NRS」來評估手術後病人的疼痛程度,0 代表完全不痛、10 代表最痛。在手術後第 4 天:

  • 吸氫組 (H 組) 的平均疼痛分數是 2.48 分

  • 對照組 (C 組) 是 2.89 分

  • 差異有統計顯著(p = 0.008)

吸入氫氣的病人平均「少痛一點」,代表氫氣可能在術後初期有減輕疼痛或促進舒適感的效果。


炎症指標這幾個指標是用來觀察身體是否發炎的血液檢查數值,兩組在這些項目上都沒有明顯差異。

  • CRP: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升高代表發炎。

  • WBC:白血球數量。

  • NLR / MLR:中性球或單核球與淋巴球的比值,也反映發炎反應強度。


氫氣吸入雖然讓病人更舒服、疼痛減少,但沒有干擾免疫系統或改變身體正常的發炎反應。這顯示氫氣療法的安全性高,不會像某些止痛或抗炎藥那樣有副作用。


NRS疼痛分數(術後第4天):H 組 2.48 ± 0.65 < C 組 2.89 ± 0.55(p=0.008)

CRP、WBC、NLR、MLR:兩組差異不顯著 → 氫氣治療安全,無干擾免疫反應。

吸氫時間與療效關聯

FIGURE 4 The association of mean inhalation duration with brain edema volume and sleep quality

A圖:氫氣吸入時間與出院前腦水腫體積的關係

  • 橫軸:每日平均吸氫時間(2–7 小時)

  • 縱軸:出院前(D6)的腦水腫體積(cm³)

  • 曲線:呈「U形」趨勢

  • 相關係數:R² = 0.446

解讀:在吸氫時間約 4–5 小時 時,腦水腫體積最小。當時間低於 3 小時或超過 6 小時,腦水腫反而較大。每日 5 小時左右是「生理上最佳劑量區」。

臨床意義:這顯示氫氣吸入的作用並非線性增加,而有「最佳時長」,支持研究者提出的劑量–反應(dose–response)效應概念。

B圖:氫氣吸入時間與睡眠效率的關係

  • 橫軸:每日平均吸氫時間(2–7 小時)

  • 縱軸:出院前(D6)睡眠效率(%)

  • 曲線:呈「倒U形」趨勢

  • 相關係數:R² = 0.487

解讀:吸氫時間愈長,睡眠品質最初提升,在約 5 小時達到最高點(睡眠效率 ≈ 88–90%),再之後略降。

臨床意義:氫氣對中樞神經功能的改善存在時間依賴性。最適吸入時間與腦水腫最低點相符(皆 ≈ 5 小時),顯示兩者可能透過相同機制──降低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而改善腦功能與睡眠。

圖像顯示:每日吸氫約 5 小時的患者,腦水腫體積最小、睡眠效率最高。兩者的相關係數 R² 分別為 0.446 與 0.487,呈現明顯劑量–反應關係。呈現明確「時間–效果關係」,吸氫量足才見顯著效益。


臨床含義:吸氫不只是「有或沒有」,而是「足夠時間」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機轉推論與延伸

研究者推測氫氣的保護機制包括:

  1. 抗氧化反應:選擇性清除 •OH、ONOO⁻

  2. 抗發炎作用:抑制微膠細胞活化、降低IL-1β與TNF-α

  3. 粒線體穩定:改善能量代謝、降低細胞凋亡

  4. 中樞神經放鬆效應:有助深睡眠與鎮痛


研究限制

  • 單中心試驗、樣本量有限

  • 主要依 CT 評估腦水腫,解析度不如 MRI

  • 尚未直接測定神經生化指標(如 ROS、mitophagy 活性)

結論與臨床建議


氫氣吸入療法是一種安全、非侵入性且臨床可行的輔助方式,特別適用於腦瘤手術後的病人,用來減少腦水腫、促進神經恢復與改善睡眠品質。在這項研究中,患者每日吸入約 5 小時氫氣(66.7% H₂ + 33.3% O₂),水腫體積明顯縮小、疼痛感下降、睡眠效率提升,而未出現任何不良事件或免疫干擾。這證明氫分子不僅在動物實驗中有效,也能在真實臨床環境中產生可測量的生理改善。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氫氣能穿越血腦障壁,進入神經組織後調節氧化壓力、抑制微膠細胞過度活化、穩定粒線體能量代謝,進而降低術後腦水腫、促進神經修復與睡眠調節。這些作用與多篇基礎研究(如 Ohsawa, 2007;Wu, 2018)結果一致,顯示氫氣不只是單純的抗氧化劑,而是一種具選擇性生理調控功能的分子。


在臨床實務中,氫氣吸入具有以下優勢:

  1. 安全性高:無燃爆風險、無毒性、可長期使用。

  2. 便利性強:可在病房或居家使用,不干擾其他治療。

  3. 多層效益:同時改善腦水腫、疼痛、睡眠與生活品質。

從公共健康與長期照護的角度,氫氣的應用潛力遠超過術後輔助治療。未來它可能被納入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中風後康復管理的一部分,用以減輕腦部氧化壓力、維持粒線體功能與神經可塑性。


隨著氫氣醫療設備技術成熟與安全標準提升,氫氣治療將不再局限於研究室,而可成為臨床與家庭之間的橋梁—讓病人能在康復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與自主性。


總結一句話:氫氣吸入療法的價值不僅在於治療,更在於恢復「生理平衡」與「生活品質」。它象徵著未來醫學從「抑制病理」走向「促進修復」的新方向。


醫學與健康聲明

本文章為根據臨床研究資料與公開文獻撰寫的專業解讀,內容僅供醫療與健康教育之用,並不構成任何診斷或治療建議。若您為腦部手術後病患、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或正在使用藥物治療,在嘗試任何氣體吸入或補充療法前,請務必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


文獻常見提問


這篇研究證實了什麼?

這是一個單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收案的是要做膠質瘤手術的病人,結果顯示:每天吸入 66.7% 氫氣 + 33.3% 氧氣,從住院一直吸到出院,出院前的腦水腫體積明顯比只吸氧的對照組小(11.5 vs 21.4 cm³, p=0.006),而且水腫回復率也比較好。這是目前少數把「氫氣→腦水腫」做到臨床端的研究。


為什麼氫氣會有效?

作者的推論跟我們之前講的一樣:氫氣分子小、能穿過血腦障壁,進腦之後可以降低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這會減少血腦障壁漏水、進而讓水腫比較快退。另外它似乎也改善了粒線體狀態,這在它引用的動物研究裡看得到相同方向。


一天吸多久?

他們做了關聯分析,發現一天大概吸「5 小時」的那群,出院前水腫最小、睡眠效率最高,呈現蠻漂亮的時間–效果關係。這對之後做家用型或長程復健型吸氫方案很有參考價值。


有沒有副作用或併發症?

沒有看到氫氣造成的額外風險:ICU 停留時間、術後併發症(肺部、DVT)、住院天數都跟對照組差不多,發炎指標也沒亂掉,表示這個介入對這群病人是安全的。


可不可以推到其他腦外科病人?

這篇只收膠質瘤手術,樣本數也不算大,所以要推到外傷、腦出血還要更多資料。不過它至少證明「吸氫」這個形式在真實病房環境是做得到的,而且有影像學上的差異。

參考文獻

Wu F. et al.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24;15:1413904. DOI: 10.3389/fneur.2024.1413904
Ohsawa I. et al. Nature Medicine. 2007;13(6):688–694. DOI: 10.1038/nm1577
Wu X. et al. Brain Research. 2018;1698:89–98. DOI: 10.1016/j.brainres.2018.06.009
Lin H. et al.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22;13:67. DOI: 10.3390/jpm13010067
Nagata K. et al. Medical Gas Research. 2023;13(3):99–108. DOI: 10.4103/2045-9912.372043

留言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