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天天都有突變細胞,卻不會得癌症?
- 功醫小助教 
- 10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免疫系統如何守護我們的健康—你可能覺得自己很健康,但事實上,你的身體每天都在產生突變細胞。聽起來有些可怕,但別擔心,這並不代表我們每天都在長癌症。人體的生理機制,其實早已設計了一整套防禦網,讓這些潛在的「錯誤」不至於演變成威脅生命的疾病。
在台灣,多數癌症患者並非在最早期(第 0 或 第 1 期)被診斷。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分析,以大腸癌為例,僅約 25 % 的患者在 0–1 期被發現,表示仍有約 75 % 的個案是在第 2 至 第 4 期確診。這意味著,多數人並非在細胞出現異常的第一時間察覺,而是等到腫瘤增長、侵犯或轉移後才被醫療體系偵測出。
國健署統計指出,若癌症能在早期被診斷(0–1 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超過 90 %,但若延遲到 第 4 期,存活率則可能僅剩 10 %左右。這些數據反映出,癌症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長期突變與免疫監控失衡的結果。
理解細胞突變卻不會得癌症,是每個人與自身健康的核心課題。從自由基、DNA 修復、免疫監控與細胞凋亡等機制出發,看見人體如何在無聲無息中,每天抵擋數以億計的突變與潛在的癌化威脅。
一、細胞每天都在出錯:突變是生命的日常現象
人體由約 30 兆個細胞構成,每天有數十億個細胞同時在分裂、修復、更新。在這樣高頻運作下,「出錯」是自然現象。DNA 的複製就像在抄寫一本三十億字母長的書——即使精確度再高,也難免會出現錯字。這些錯字形成所謂的「突變」。幸好,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擁有一整套「DNA 修補系統」,能即時修復錯誤。
主要機制包括:
- 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修補氧化或脫氨造成的單一鹼基錯誤。 
- 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移除紫外線或化學物質導致的 DNA 損傷。 
- 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修正 DNA 複製過程中的配對錯誤。 
當這些修復機制發生缺陷,例如BRCA1/2 基因突變,突變就會快速累積,導致癌症風險上升。也就是說,突變的產生是日常,但能否被修正,才是關鍵。
二、從突變到癌化:當基因控制系統失靈
要讓一個細胞「變壞」,通常不是一次突變,而是多次累積。癌症的形成涉及兩大關鍵基因系統:
- 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 - 負責煞車與監控,如 p53、RB、BRCA1/2。 
- 一旦失效,細胞無法停止生長。 
 
- 致癌基因(Oncogenes) - 負責生長與修復,如 RAS、MYC、HER2。 
- 當突變導致這些基因持續被啟動,細胞就會「油門卡死」。 
 
當煞車壞了、油門又踩到底,細胞就進入「癌化」狀態。癌細胞的典型特徵包括:無限制增生、抵抗凋亡、能侵犯周圍組織、能轉移至其他器官。但並非每個突變細胞都會走到這一步。人體還有一道強大的保護機制—免疫監控。
三、免疫系統:人體的防癌警察
早在 1957 年,科學家 Burnet 與 Thomas 提出了 免疫監控理論(Immune Surveillance Theory)。他們指出:免疫系統除了抵禦外來病原,也會巡邏全身、辨識並清除異常細胞。
後來的實驗證實:
- 缺乏 T 細胞 的實驗鼠,腫瘤發生率顯著上升。 
- 長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如器官移植患者)的人類族群,癌症風險也明顯增加。 
免疫清除的主力
- T 細胞(Cytotoxic T cells):可識別細胞表面的異常抗原並釋放穿孔素摧毀目標。 
- 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能辨識缺乏 MHC I 分子或行為異常的細胞並立即清除。 
研究顯示,一個健康人體每天大約會產生數百至數千個潛在癌化細胞,但幾乎全被這些免疫警察及時消滅。
四、當免疫系統失手:癌細胞的三大逃脫策略
雖然免疫監控強大,但仍可能失靈。癌細胞具備三項主要的「反偵測」手段:
- 免疫逃脫(Immune Escape)癌細胞會關閉警報訊號(如 MHC I 或 PD-L1 路徑),讓免疫系統誤判為正常細胞。 
- 免疫力衰退壓力、熬夜、營養不良、慢性發炎與老化,會讓免疫細胞的反應速度下降。 
- 腫瘤異質性(Tumor Heterogeneity)腫瘤中存在不同突變型態的細胞,免疫系統認得其中一部分,但其他類型早已變臉。 
當這三者同時出現,免疫防線就被突破,癌細胞得以擴散。
五、慢性發炎與腫瘤微環境:隱形推手
現代腫瘤學認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長期的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如 IL-6、TNF-α、NF-κB 的活化)會損傷 DNA,而不斷的修補錯誤反而增加突變機率。
此外,腫瘤周圍的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往往充滿免疫抑制因子,吸引 Treg 與 MDSC 等細胞進駐,導致免疫系統被「冷卻」,讓癌細胞得以生存與增殖。
六、免疫治療:喚醒沉睡的防禦系統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並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讓免疫系統重新甦醒。
- PD-1/PD-L1 抑制劑 - 這類藥物解除免疫細胞的「煞車」,讓 T 細胞重新辨識並攻擊偽裝的癌細胞。 
- CAR-T 細胞治療 - 透過基因工程,將病人的 T 細胞改造成能精準識別腫瘤抗原的「特警」。目前已在血液性癌症中取得突破。 
- 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 - 以腫瘤抗原為基礎,刺激免疫系統主動建立「記憶反應」。 
這些策略共同揭示了現代醫學的核心觀點:不是由藥物取代免疫,而是讓免疫重新上場。
七、功能醫學觀點:營養與生活習慣同樣關鍵
維持免疫穩定,不在於昂貴補品,而在於生活習慣與代謝平衡。
| 生活習慣 | 科學依據與效應 | 
| 睡眠充足 | 夜間的生長激素與褪黑激素能修復免疫細胞。 | 
| 少糖、少酒、少菸 | 三者皆會抑制免疫細胞功能與促進慢性發炎。 | 
| 多吃蔬果與益生菌 | 富含植化素、抗氧化物與膳食纖維,能維持腸道菌相與免疫平衡。 | 
| 規律運動 | 每日 3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提升 NK 細胞活性。 | 
| 減壓與好情緒 | 慢性壓力提升皮質醇,長期抑制免疫反應。 | 
此外,幾項營養素與抗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 維生素 D:促進巨噬細胞與 T 細胞分化,增強免疫監控。 
- Omega-3 脂肪酸:抑制發炎介質,改善腫瘤微環境。 
- 植化素(Polyphenols):如綠茶 EGCG、槲皮素,可減少自由基與DNA損傷。 
- 腸道菌代謝物(短鏈脂肪酸 SCFAs):能調節 Treg 反應、降低全身性發炎。 
值得注意的是,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約 70% 的免疫細胞分布於腸黏膜。維護腸道健康,其實是防癌策略的一部分。
八、基因與年齡:不可控但可監測
遺傳基因缺陷(如 BRCA、TP53、APC)確實會提高癌症風險,但我們可以透過 基因檢測(Genetic Screening)、定期影像追蹤 與 早期介入,將風險降到最低。例如:BRCA 突變者可考慮乳癌與卵巢癌預防性監測。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應提早進行大腸鏡檢查。
「早知道、早防範」比事後治療更關鍵。
九、結語:突變不可免,防禦可持續
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出錯,也每天都在修正。突變細胞是生命進化的常態,而癌細胞,則是修正系統與免疫防線同時失效的結果。真正的健康,不在於完全沒有突變,而在於免疫與代謝的平衡持續存在。睡好、吃對、動起來、少焦慮——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是最務實、最長效的抗癌策略。
常見問答
我們每天真的都有突變細胞嗎?
是的。人體約有 30 兆個細胞,每天有上億個細胞在分裂與修復,DNA 在複製過程中難免發生「打錯字」。這些錯誤稱為突變,但多數能被修復或清除,因此不會造成疾病。
突變細胞和癌細胞有什麼不同?
突變細胞只是基因出現小變化的普通細胞,大多仍能正常運作;癌細胞則是累積多次關鍵突變後失去控制,具備無限生長、抗凋亡與轉移能力。
免疫系統如何防止我們得癌症?
免疫系統會持續監控全身,透過 T 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辨識異常細胞,並將其清除。這被稱為「免疫監控機制」。
為什麼有時免疫系統會失靈?
癌細胞可能透過「免疫逃脫」機制隱藏自己;而長期壓力、熬夜、抽菸、營養不良或老化都會讓免疫反應變慢,導致清除效率下降。
我們可以怎麼做來維持免疫防線?
關鍵在於生活習慣:睡眠充足、減少糖酒菸、多吃蔬果與益生菌、規律運動與情緒穩定。這些行為能強化免疫系統與抗癌能力。
參考文獻
- Dunn GP, Old LJ, Schreiber RD. The immunobiology of cancer immunoediting and immunotherapy. Immunity. 2004;21(2):137–148. 
- Hanahan D, Weinberg R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 2011;144(5):646–674. 
- Grivennikov SI, Greten FR, Karin M.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Cell. 2010;140(6):883–899. 
- Chen DS, Mellman I. Elements of cancer immunity and the cancer–immune set point. Nature. 2017;541(7637):321–330. 
- Calder PC. Nutrition, immunity and COVID-19.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0;3(1):7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