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瘡(SLE),自己攻擊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
- Muting Functional Medicine
- 2022年7月3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4月14日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 SLE)是一種令人棘手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使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身體自己的正常組織與器官。這場「內戰」可能波及皮膚、關節、腎臟、心臟、肺臟、中樞神經系統等,病症範圍廣泛、變化多端。
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SLE 患病人數逐年增加,90% 以上為女性,尤其集中在 20 至 39 歲。約七成患者會出現皮膚病變,是最常見的初期表現。及時診斷與早期介入治療,對維持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免疫系統判斷錯誤」的狀態,本該對抗外來細菌與病毒的免疫大軍,竟然誤認自己人為敵人,引發慢性發炎與器官損傷。除了狼瘡,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橋本甲狀腺炎等。
狼瘡從哪裡來?可能原因有哪些?
目前醫學尚未找到 SLE 的單一病因,但多數研究認為與以下三大類因素密切相關:
遺傳體質:有些人天生攜帶如 HLA-DR2、HLA-DR3 或補體缺陷等高風險基因。
環境觸發:強烈紫外線、病毒感染(如 EBV)、抽菸與某些藥物(hydralazine、procainamide)可能誘發疾病發作。
荷爾蒙干擾:女性明顯好發,研究指出雌激素可能參與調控免疫反應。
狼瘡如何損傷我們的身體?
SLE 最大的問題來自免疫系統產生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與體內正常物質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在器官中沉積,導致持續性的發炎與破壞。
主要病理過程包括:
免疫複合物沉積:攻擊腎絲球、皮膚、關節等部位,引發腎炎、紅斑與關節炎。
血管發炎(血管炎):造成組織缺血壞死,嚴重時甚至中風。
器官功能異常:影響心、肺、腦等系統,引發多重病徵。
狼瘡的症狀百變,不只是紅斑與疲倦
SLE 是一種症狀千變萬化的疾病,每位患者的表現都可能不同,但常見的症狀包括:
持續疲倦與虛弱:常被誤以為只是壓力大或熬夜。
皮膚病變:最典型的是臉部蝶形紅斑,也可能有光敏性疹、盤狀紅斑。
關節炎:影響小關節,出現腫脹與疼痛,但不侵蝕骨頭(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
腎臟病變(狼瘡性腎炎):可引發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甚至腎衰竭。
心肺症狀:如心包膜炎、胸膜炎,造成胸痛、呼吸困難。
神經系統表現:頭痛、癲癇、認知障礙、情緒波動。
其他:發燒、脫髮、口腔潰瘍等。
如何診斷狼瘡?
SLE 的診斷需要綜合臨床與實驗室資料。根據歐洲風濕病學會(EULAR)與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診斷標準,主要檢查項目包括:
抗核抗體(ANA):超過 95% SLE 病人陽性,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疾病中。
抗雙股 DNA 抗體(anti-dsDNA)、抗 Sm 抗體:較具特異性。
補體 C3/C4 水平下降:反映疾病活性。
尿液分析與腎功能檢查:評估是否有腎炎。
CBC 血球計數:觀察是否有貧血、白血球或血小板減少。
主流醫學怎麼治療狼瘡?
治療目標為控制病情、減緩發炎、保護器官與改善生活品質。常見藥物選項包括:
抗發炎藥物:如 NSAIDs 或皮質類固醇(Prednisone)
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如 hydroxychloroquine(Plaquenil)是長期穩定用藥的基石。
免疫抑制劑:如 azathioprine、mycophenolate mofetil、cyclophosphamide。
生物製劑:如 Belimumab(B 細胞抑制劑)對難治性病人有幫助。
支持療法:針對腎臟、高血壓、感染等合併症進行個別處理。
功能醫學能提供什麼不同視角?
功能醫學不取代傳統治療,而是探索驅動免疫系統失衡的根本原因。針對 SLE 患者,可能的建議包括:
飲食介入:抗發炎飲食(如地中海、低醣飲食)、減少加工食品與潛在致敏物(如麩質、乳品)。
營養素補充:Omega-3、維生素D、硒、抗氧化劑(如穀胱甘肽、綠茶多酚)。
腸道重建:修復腸黏膜、補充益生菌與益生元、減少腸漏風險。
壓力與睡眠管理:透過冥想、瑜伽與日夜節律重整,改善HPA軸功能。
環境毒素減量:減少暴露於重金屬、塑化劑與農藥。
這些方法強調個別化調整與生活干預,有潛力作為慢性控制的輔助方案。
結語:與狼共舞,也能穩定人生
狼瘡是一場持久戰,但並非無藥可解。透過早期診斷、科學治療與整合性的生活方式調整,許多患者可以恢復日常工作與生活,維持良好預後。讓醫療團隊、功能醫學專業與病人自身三方協作,才是面對狼瘡長期挑戰的不二法門。
認識狼瘡常見問題 FAQ
狼瘡會傳染嗎?
不會。狼瘡是自體免疫疾病,不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因此不具傳染性。
我常疲倦、有紅疹,是狼瘡嗎?
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建議就醫由風濕免疫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診斷。
得了狼瘡是不是一輩子都要吃藥?
多數患者需要長期追蹤與藥物管理,有些病人可進入緩解期,但仍需醫師評估後決定是否停藥。
懷孕會讓狼瘡更嚴重嗎?
如果在病情穩定時懷孕,風險會較低。建議與婦產科和免疫科醫師共同規劃懷孕計畫。
可以靠營養補充品控制狼瘡嗎?
補充營養素如Omega-3、維生素D等可能有輔助作用,但不能取代藥物治療,應與醫師討論後使用。
狼瘡飲食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建議減少高加工、高糖食物,增加天然抗氧化蔬果、魚類與全穀物,有助降低慢性發炎風險。
狼瘡SLE 會致命嗎?
若控制不當,可能引發腎衰竭、心臟病、中風等嚴重併發症。但大多數患者若妥善治療,預後良好,可維持正常生活。
文獻支持:
Omega-3脂肪酸
機轉:可調節免疫反應、抑制發炎性前驅物如IL-1、IL-6與TNF-α。
文獻支持:Arriens C, et al. Omega-3 fatty acids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systematic review. Lupus. 2015.結論指出,補充Omega-3可改善SLE病人的疲勞與病情活動指標(如SLEDAI)。
維生素D
機轉:調控T細胞與B細胞活性,減緩自身免疫反應。
文獻支持:Terrier B, et al. Low 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SLE. Arthritis Rheum. 2010.結論指出,低維生素D與病情惡化有關,補充可能有助於控制活動期。
硒
機轉:為抗氧化酶(如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輔酶,減少氧化壓力。
文獻支持:Hoffmann PR, Berry MJ. The influence of selenium on immune responses. Mol Nutr Food Res. 2008.指出硒可調節免疫耐受,有潛力降低自體免疫活性。
穀胱甘肽與抗氧化劑(如綠茶多酚EGCG)
機轉:中和自由基、減輕發炎,保護細胞不受氧化傷害。
文獻支持:Bang SY, et al. Antioxidant status in SLE patients. Clin Rheumatol. 2009.SLE病人氧化壓力指標上升,補充抗氧化劑可改善紅血球與淋巴球功能。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
機轉:重建腸道屏障、降低腸漏、調節Th17/Treg免疫平衡。
文獻支持:Hevia A, et al. Intestinal dysbiosis in SLE. Front Immunol. 2014.表明SLE患者腸道菌群明顯失衡,益生菌干預可能改善炎症狀態。
抗發炎飲食(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
機轉:含豐富抗氧化植物營養素與Omega-3,有助調節慢性發炎。
文獻支持:McKellar GE, et al. A pilot study of a Mediterranean-type diet intervention in SLE. Ann Rheum Dis. 2007.顯示飲食干預可改善生活品質與疾病指數。
目前已有初步臨床研究支持這些營養素與飲食模式能調節發炎反應與免疫失衡,作為 SLE 慢性病程中的輔助策略,惟應於專業醫療監督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