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 揪出「好精子」:從外觀判斷走向功能辨識的生殖醫學革命

已更新:6天前

在現代社會中,「不孕症」已成為越來越多夫妻面臨的重大課題:約有 15% 的育齡夫婦在嘗試懷孕一年以上仍未成功。而在台灣,雖然試管嬰兒技術繁盛,卻仍有不少夫妻在「取精/授精」階段遭遇瓶頸,其中男性因素約佔 40–50%。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師與科學家不僅要為「量」做好把關,也愈來愈關注「質」—即每一顆精子的真實受精潛力。正是在這樣的需求推動下,人工智慧開始進入精子功能評估的領域,希望為不孕夫妻提供更精準的答案與希望。


AI 揪出「好精子」:從外觀判斷走向功能辨識的生殖醫學革命


一、從「外觀」到「功能」:精子評估的新時代


在現代生殖醫學中,「挑出最有能力受精的精子」一直是試管嬰兒(IVF)成敗的關鍵。雖然台灣在全球的試管成功率名列前茅,但即使是最頂尖的胚胎實驗室,也仍然依賴人工觀察與經驗判斷。


過去四十年來,醫界都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標準,從三個面向評估精液品質:


  • 濃度(Concentration):精子數量是否足夠。

  • 活動力(Motility):精子能否有效向前游動。

  • 形態(Morphology):精子的外觀是否正常。


這三項參數固然重要,但問題在於——它們只能間接反映精子的生理功能,卻無法直接告訴我們:「哪一顆精子真正有能力與卵子結合」。

二、透明帶:卵子的「守門員」


要理解這項研究的創新,就要先認識一個關鍵角色──卵子的 透明帶(Zona Pellucida, ZP)

透明帶是一層包裹在卵子外的糖蛋白膜,就像卵子的「守門員」。精子若想完成受精,必須先成功辨識並結合透明帶表面的受體,才能觸發後續的「頂體反應(acrosome reaction)」,讓精子穿透透明帶進入卵子。

精子辨識並結合透明帶表面的受體

而「能否結合透明帶」——也就是所謂的 ZP-binding ability,在生理上代表精子具備「開始受精」的最低門檻。這比單純看形態或游動力,更能反映精子的真實受精潛能。

三、從顯微鏡到深度學習:SZP-Net 的誕生


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以這個生理概念為基礎,開發出一套人工智慧模型—SZP-Net(Sperm ZP-binding Prediction Network),希望讓 AI 取代人眼,從顯微鏡影像中自動辨識具有 ZP 結合能力的精子。

Figure 2. Graphic illustration of our VGG13-based method to evaluate the zona pellucida (ZP)-binding ability of human spermatozoa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Spermatozoa with Zona Pellucida-Binding Capability Using Deep Learning

研究設計

  • 影像來源:使用 Diff-Quik 染色 的固定精子樣本,放大至 1000 倍顯微鏡 下拍攝。

  • 樣本分組:

    • 「ZP-bound」群組:能成功結合透明帶的精子。

    • 「ZP-unbound」群組:來自 IVF 完全受精失敗的病患。

  • 影像數量:總共蒐集超過 1,083 張訓練影像,另保留 220 張獨立測試影像作為模型驗證。

四、AI 如何學會「看出哪顆精子比較有用」?


研究團隊先透過 K-means 演算法 將影像中的精子頭部精確分割,去除背景雜訊後統一裁切為 128×128 像素、轉為灰階,讓模型能專注在「結構」而非「顏色差異」。

接著使用經 ImageNet 預訓練的 VGG13 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 作為骨幹,採用 端到端訓練(End-to-End Training) 策略:讓整個模型同時學習從影像特徵到最終分類的完整流程。


為了克服不同實驗室影像風格差異,研究者加入了 CycleGAN(循環生成對抗網路) 進行「影像域適應(Domain Adaptation)」:這個步驟能統一亮度、背景與染色差異,讓模型在臨床影像中仍能維持準確判斷。

五、模型表現:準確率 97%、穩定又可重現

經過 50 次訓練週期(epoch)後,SZP-Net 在測試集上表現極佳:

指標

表現

準確率(Accuracy)

96.7%

敏感性(Sensitivity)

97.6%

特異性(Specificity)

96.0%

AUC(ROC 曲線下面積)

0.992

此外,研究者進行 5-fold cross-validation(五重交叉驗證),在不同隨機分割的資料集下,模型的平均準確率仍達 97.4%,顯示其穩定性與可再現性極高。

 5-fold cross-validation
Figure 3. K-fol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fine-tuned VGG13 model

他們還進一步使用 顯著性映射(Saliency Map) 分析模型「關注的部位」,發現 AI 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精子頭部與中段—這正是生物學上與透明帶結合及頂體反應相關的區域。換句話說,AI 真正「學到了」有意義的生物特徵。

六、臨床驗證:AI 的預測與受精率高度相關


在臨床階段,研究團隊分析了 117 位患者的 IVF 實際受精率,並將模型預測的「具有 ZP 結合能力的精子比例」進行比對。

Figure 5. Examination of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fine-tuned VGG13 model for fertilization outcome following IVF.

結果顯示:

  • 受精率高(71–100%)的樣本中,AI 預測的 ZP 結合比例約 20.2%

  • 受精率低(0–40%)的樣本中,預測比例僅 2.6%

兩組差異具有極高統計顯著性(P < 0.0001)。換句話說,模型的預測結果與實際臨床受精率高度一致

七、這項研究的亮點


  • 功能導向的指標創新 AI 不再依賴主觀形態學,而是以「透明帶結合能力」作為受精潛能的客觀指標。

  • 高準確率與穩定性 不論是訓練集還是交叉驗證,都能維持超過 96% 的分類準確率。

  • 可解釋的模型(Explainable AI) 顯著性映射顯示 AI 的判斷依據與生理結構一致,增加了臨床可接受性。

  • 具臨床轉譯潛力 未來有機會應用於 IVF 前的風險預測, 協助醫師提前辨識「受精失敗高風險」患者, 從而考慮改採 ICSI(單精子顯微注射)等策略。

八、但 AI 仍面臨的挑戰


再強的模型,也離不開實際應用的考驗。這篇研究仍有幾個需要關注的限制:

  • 資料來源單一:所有影像皆來自相同顯微鏡與染色方式, 在多中心、不同儀器環境下的泛化能力仍待驗證。

  • 標籤雖客觀但不全面:ZP-binding 是受精的起點, 但成功受精還需要頂體反應、DNA 完整性與胚胎發育等條件。

  • 尚未實現個體精子選擇:目前模型能分類影像,但還無法直接幫助胚胎師挑出「哪一顆」精子最適合受精。

  • 缺乏對抗性訓練:研究採用限制性輸入(controlled input), 在真實臨床影像(光線、對比、噪音變化)下仍需強化「魯棒性(robustness)」訓練。


九、未來的方向:從影像辨識走向功能整合


AI 只是開始。未來的研究將朝向更完整的生殖功能模型發展:

  • 整合多模態資料:結合精子影像、卵子透明帶結構、DNA 片段化與氧化壓力等指標。

  • 跨院資料標準化:建立多中心影像資料庫,提高泛化能力。

  • 臨床即時應用:未來或可於 IVF 實驗室中即時分析影像,協助胚胎師決策。

這將不僅是「AI 幫忙看影像」,而是「AI 參與生殖醫學決策」的新階段。


人工智慧,讓希望更科學


這項研究是人工智慧與生殖醫學交會的一個里程碑。它提醒我們,AI 的價值不在取代人,而在補足人眼看不見的功能細節。

當 AI 能夠用客觀數據幫助醫師理解「哪顆精子真正有受精能力」,對於每一對努力追求新生命的夫妻而言,這不只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一份更精準、更有希望的未來。


常見問題


為什麼即使精子數量正常,也可能受孕困難?

即使精子數量多、活動力好,但若缺乏「透明帶結合能力(ZP-binding)」,精子仍無法與卵子完成受精。這項功能是傳統精液分析無法測出的。


什麼是透明帶(Zona Pellucida)?

透明帶是一層包裹在卵子外的糖蛋白膜。只有成熟、健康且功能完整的精子,才能識別並與它結合,這是受精的第一步。


這項 AI 研究如何幫助不孕症治療?

AI 模型能自動辨識具有透明帶結合能力的精子,未來可作為試管嬰兒(IVF)前的輔助評估工具,幫助醫師更準確地預測「受精失敗風險」。


AI 真的比醫師厲害嗎?

AI 並非取代醫師,而是提供「客觀、可量化」的輔助資訊。它能長時間分析上千張影像,協助醫師做出更穩定的判斷。


這項技術何時會應用在臨床?

目前仍屬於研究階段。研究團隊正在進行多中心驗證與影像標準化,未來若通過臨床測試與法規審查,才有機會商品化並在生殖中心使用。

參考資料

  • Chair et al.,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24.

  •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uman Semen (6th ed., 2021).

  • Hong Kong University Reproductive Medicine Group,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留言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