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熱量過剩、營養不良


金黃酥脆的薯條
薯條

講到「營養不良」,大部分的人直接想到的是非洲地區可憐的小孩子們,或是在戰火中求生存的難民們;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原來多數的營養不良其實發生在最富裕的地區,他們的飲食看似種類豐富,但並不知道自己吃錯了食物,造成熱量過剩、營養缺乏的怪異現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首先:農作物本身已經變得不健康了。農作物本身的成長需要來自於土地提供的營養,如果土地缺乏了其中一種必需的營養素,則農作物的健康狀態及品質就會受到影響,連帶的我們拿來食用了之後,也無法達到原本預期的營養補充。


現代的土地使用模式在工業革命之後被改變了,耕耘的方式不同了,且同時面臨工業廢棄物、重金屬的汙染,破壞了土地應該有的肥沃度。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農作物也成為了被交易的原物料商品,作物的種類更趨於單一化,為了要增加產量與收成效率,大量地使用化學肥量與農藥,讓作物可以快速的生長、減少蟲害損失。化學肥料只提供了作物氮、鉀、磷等元素,缺少了鎂、鉻、硒、錳、硼等人體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的文明病就和缺乏的元素相關。


另一方面,近年來許多生化公司大幅推廣的「基因改造」(GMO)作物,如玉米、黃豆、小麥、棉花、甘蔗、番茄、馬鈴薯等重要作物都有基改的足跡,這些原物料除了可以是市場炒作的對象之外,食用後也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免疫系統失能、甚至人體基因被改變的情況。


再加上「食品」被工業化之後,經過了各種加工、儲藏、運輸、包裝,中間的這些過程為了都是要讓食品的保存期限能拉長,因此中間再添加了調味劑、防腐劑、填充物、人工色素等內容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這些東西除了使食物原本應該有的營養價值降低外,也增加了肝臟的解毒負擔。


回過頭來想,大部分的食品製造商會比較在意的是商品的價格,還是食物的營養價值或是消費者的健康狀況呢?


許多人並沒有去思考過我們日用的飲食是怎麼來的,就全盤地接受了食品製造商所端上桌的產品,而這樣的人只有「吃飽」並沒有「吃好」。我們通常只在意醣類、脂肪、蛋白質,卻忽略了人體必需的二十種礦物質、十三種維生素和必需胺基酸和脂肪酸。


光是「吃飽」並不足以應付我們的身體的日常運作,更何況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如此高壓、高張力、高汙染;只有「吃好」才能幫助我們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更有本錢迎向未來。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