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5期腎病變飲食與限水指南

根據國際 KDIGO(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標準,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為五期。這項指標可反映腎臟過濾血液與排除代謝廢物的能力,是臨床上監測腎功能最重要的依據。


腎病變分期
腎病變分期

分期

eGFR

腎功能狀態

臨床意義

G1

≥90

正常或高於正常

可能已有早期損傷但代償良好

G2

60–89

輕度下降

建議監測蛋白尿與血壓

G3a

45–59

輕中度下降

代謝異常開始出現

G3b

30–44

中度下降

明顯疲倦、水腫、尿毒素上升

G4

15–29

重度下降

須準備透析或移植評估

G5

<15

腎衰竭期(ESRD)

需透析或腎移植維持生命

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台灣為「洗腎王國」,這不是誇張的形容。根據衛福部與健保署資料:

  • 每年新增洗腎患者約 12,000 人。

  • 全台透析人口超過 90,000 人,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

  • 每年健保支出逾 新台幣500億元,約佔整體醫療支出的 4–5%。

主要致病原因包括:

  • 糖尿病腎病變(約佔60%)

  • 高血壓性腎硬化

  • 慢性腎小球腎炎

  • 長期使用止痛藥或草藥


約有一成台灣成年人(約200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大多不自知。當發現異常時,往往已進入第3期以上。

為什麼要特別關注「第5期」?


腎病變第5期代表腎臟功能剩不到15%,身體無法有效排出代謝廢物、水分與電解質。若未進行透析或移植,可能出現:

  • 嚴重水腫與呼吸困難(肺積水)

  • 高鉀血症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

  • 酸中毒與尿毒症

因此,第5期腎病患者的「飲食與限水管理」不只是營養建議,而是醫療的一部分


一、腎病變限水原則


在末期腎病階段,腎臟幾乎無法排出水分。水分攝取過多會造成:

  • 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增加

  • 肺積水、呼吸困難

  • 透析間體重劇增


計算方式:

每日可攝水量 = 前一日尿量 + 500 mL若完全無尿者,每日約 500–800 mL 即可。

狀態

建議飲水量

有尿

尿量 + 500 mL

無尿

500–800 mL

血液透析

500–1000 mL/日

腹膜透析

1000–1500 mL/日

小技巧:含冰塊漱口、小口含化冰塊、吃檸檬片可減少口渴。

二、腎病變飲食原則:五限一足

原則

說明

限水

控制液體量,防止水腫與肺積水

限鈉

減少口渴與血壓上升

限鉀

預防心律不整

限磷

避免骨質疏鬆與血管鈣化

限蛋白

減少尿毒素負荷

足熱量

維持體重與能量代謝

三、腎病變第5期禁忌食物


避免高鈉食物

  • 避免:火腿、香腸、泡麵、罐頭、鹹餅乾、醬油、味噌、泡菜。

  • 原理:鈉會導致體液滯留與血壓升高。

  • 建議:每日食鹽 <5g(鈉 <2g)。

避免高鉀食物

  • 避免:香蕉、芒果、奇異果、酪梨、哈密瓜、菠菜、地瓜葉。

  • 可替代:蘋果、葡萄、鳳梨、梨子。

  • 小技巧:蔬菜先汆燙2次換水可去除部分鉀離子。

避免高磷食物

  • 避免:乳製品、起司、可樂、燕麥、堅果、魚卵、加工肉。

  • 替代:白飯、白肉魚、低磷蔬菜。

  • 提醒:食品標示若含「磷酸鹽」、「polyphosphate」即為高磷來源。

避免高蛋白食物(未透析者限)

  • 每日僅 0.6–0.8 g/kg 體重。

  • 以高生物價蛋白(蛋清、魚肉)為主。

  • 若已透析,反而需 1.0–1.2 g/kg 以補充蛋白流失。

避免高水分食物

  • 避免:湯、火鍋、冰品、西瓜、橘子、番茄。

  • 技巧:以冰片、口腔含漱取代大量飲水。


四、其他禁忌與生活習慣

類別

禁忌原因

中藥補品(人參、鹿茸)

含高鉀或刺激腎血流

草本利尿茶

電解質失衡風險

高糖食物

惡化糖尿病腎病變

酒精

增加代謝負擔與脫水

五、臨床監測重點

指標

理想範圍

意義

體重變化

<2 kg/透析間

水分控制指標

血鉀

3.5–5.0 mmol/L

>5.5 易致心律不整

血磷

2.5–4.5 mg/dL

過高易血管鈣化

135–145 mmol/L

過低代表稀釋性水腫

eGFR

<15

腎衰末期

血壓

<130/80 mmHg

評估體液負荷


六、功能醫學觀點補充


在傳統醫療之外,功能醫學著重改善腎臟微環境、減輕氧化壓力與尿毒素負荷:

  1. 抗氧化支持

    • 氫分子(H₂)可選擇性清除羥自由基(·OH),減少腎絲球細胞損傷。

    • CoQ10、NAC、α-硫辛酸輔助粒線體代謝。

  2. 腸腎軸調節

    • 益生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ifidobacterium longum)可降低吲哚硫酸與對甲酚硫酸。

    • 膳食纖維有助減少毒素生成。

  3. 營養支持

    • 適量必需胺基酸與高熱量維持能量代謝。

    • 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有助發炎調節。

提醒:功能醫學策略僅為輔助,所有營養調整應由腎臟科醫師與營養師評估後執行。

七、中藥與草藥的使用警訊


許多末期腎病患者誤以為「中藥是天然的,不傷身」,但事實上,多數中藥材並未經過腎臟病患者的安全劑量評估。主要風險包括:

  • 腎毒性草藥

    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的中藥,如關木通、廣防己、天仙藤等,會直接造成腎小管壞死與間質性腎炎。

  • 高鉀/高磷成分

    甘草、杜仲、何首烏、人參等,可能導致血鉀升高或干擾電解質平衡。

  • 利尿或補腎藥方

    山楂、決明子、茯苓等可能造成脫水或電解質波動。

  • 未標示重金屬與成分不明藥粉

    部分地下藥方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可能含鉛、汞、砷等重金屬,對腎臟傷害極大。


重點提醒:腎臟病患者應避免自行服用中藥或草藥方劑,包括號稱「補腎」、「利尿」、「排毒」的產品。若必須服用,請務必經由中西整合醫師或腎臟科醫師評估,並定期監測血鉀、肌酐與eGFR。

可行的替代策略


在功能醫學觀點下,取代不確定安全性的中藥,應優先使用:

  • 科學實證明確的抗氧化營養素(如CoQ10、NAC、氫分子H₂、維生素D3)。

  • 經臨床測試安全的植物性多酚(如葡萄多酚、綠茶兒茶素)—但仍須監測鉀含量。

八、結語


末期腎病變的照護,遠遠不只是「吃得少、喝得少」,而是需要病人與醫療團隊共同面對的「長期自我管理計畫」。從飲食限水到營養調整,從藥物使用到中草藥避險,每一個小選擇都可能影響電解質平衡與生命穩定度。


傳統醫學強調「減少傷害」,功能醫學則提醒我們「創造保護」——透過抗氧化營養素、腸腎軸調節與微環境修復,為殘存的腎元延長功能壽命,改善生活品質。最終,早期篩檢、持續監測、精準飲食、謹慎用藥,才是讓腎臟病從「不可逆」轉為「可延緩」的關鍵。


給患者與家屬的提醒:你能掌握的,不只是食物與水,而是腎臟的時間。


常見問答(FAQ)


第5期腎病患者可以喝湯嗎?

不建議。湯類含大量水分與電解質(特別是鈉與鉀),容易導致體液滯留與高血壓。若真的想喝,可僅淺嘗數湯匙,並從每日總液體中扣除相同份量。


水果都不能吃嗎?

可以吃,但必須選擇低鉀水果,如蘋果、葡萄、鳳梨、梨子等。避免香蕉、奇異果、芒果、哈密瓜、酪梨等高鉀水果。建議每日攝取量不超過半碗(約100g),並避免榨成果汁(液體含鉀更集中)。


透析患者為什麼反而要多吃蛋白?

因為透析會流失胺基酸與蛋白質,若蛋白攝取不足,會導致肌肉萎縮、免疫下降與貧血惡化。建議透析患者每日攝取 1.0–1.2 g/kg 體重 的蛋白質,優先選擇蛋清、魚肉、雞胸肉等高生物價蛋白。


第5期腎病患者可以運動嗎?

可以,但需量力而為。**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緩慢騎腳踏車、伸展)**可促進血液循環與代謝,有助控制血壓與血糖。應避免劇烈或大量出汗的運動,以免水分與電解質波動過大。運動前後應諮詢醫師或透析護理師。


除了飲食控制,有沒有能保護腎臟的輔助方法?

有,但必須在醫師監督下使用。功能醫學領域提出以下支持策略:

  • 抗氧化支持:氫分子(H₂)、CoQ10、NAC、α-硫辛酸,有助降低腎絲球氧化壓力。

  • 腸腎軸平衡:益生菌可減少尿毒素(吲哚硫酸、對甲酚硫酸)的生成。

  • 維生素D與Omega-3脂肪酸:協助發炎調節與鈣磷代謝。

注意:任何保健品或營養補充都應先與腎臟科醫師討論,避免成分中含有鉀、磷或腎毒性物質。

參考資料

  • 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腎臟病防治策略報告》,2023。

  • 台灣腎臟醫學會 CKD 指南(2024年修訂版)。

  • Kalantar-Zadeh K et al. N Engl J Med. 2021;385:1290–1301.

  • Ohsawa I et al. Nat Med. 2007;13:688–694.(氫分子抗氧化研究)

留言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