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可以忽略的體內「慢性發炎」


肚子不適的女人
慢性發炎

這是一個病態的世代,更是一個慢性發炎的世代。但是「慢性發炎」是什麼?相信大部分人講到「發炎」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先告訴我怎麼消炎再說!


其實體內慢性發炎的真正問題,不在於我們看的到的紅、腫、熱、痛等這些常見症狀,而是代表了整個免疫系統的活化,與皮膚感染或被蚊子叮咬過後的紅腫不同;事實上,長期的免疫系統活化與人體功能的退化病變有強烈相關,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高膽固醇血症:常常都是因為血管壁本身的發炎反應,才讓膽固醇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讓血管狹窄,而後產生組織缺血性壞死病變;但大部分人的觀念都是吃藥把膽固醇數字降下來了,就安心了。


不管是什麼器官或組織造成的慢性發炎,最終結果都是免疫系統的啟動,而引起全身性的反應。又由於腸道內擁有最多的免疫細胞(約70-80%),因此腸道的健康就猶如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作為隔絕體外病原體的第一道關卡;在腸道黏膜的上皮細胞彼此之間有非常緊密的結合,可以防止感染源、過敏原輕鬆地進入體內,但同時這一道防線十分脆弱,很容易因為生活壓力、感染、大量過敏原、藥物(消炎止痛藥、抗生素)而被破壞;若防線不牢固,腸道內的免疫系統就必須與外來物長期抗戰,慢性發炎也因此而生。


在日常生活中,氣喘與大腸激躁症就是最常見的例子,從字面上看這兩個狀況完全沒關係,但是我們仔細一點去想,其實兩者都屬於慢性發炎的一種。沒錯,空氣中的微粒、灰塵、毛髮、花粉是過敏原,食物的內容物也是過敏原,若再加上壓力,則腸道黏膜就容易產生破損滲漏(腸漏症),過敏原進入人體後隨血液流動到全身,若支氣管本身較敏感,就更容易產生氣喘的現象。同樣道理,若長期飲食習慣不佳,引起腸道內菌叢失衡,大腸激躁症的機會也會上升。但我們做的,往往是壓下症狀,卻反覆地面臨隨時要復發的風險。


慢性發炎並不容易察覺,若有感覺到常疲憊、壓力大、失眠、皮膚易起疹子、過敏性鼻炎、氣喘、情緒易低落,甚至反覆性地牙周病,都可能是慢性發炎的高風險族群。唯有透過整體觀念調整、飲食介入、營養矯正,才可能扭轉慢性發炎的情況。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