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食藥同源: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健康聯繫

已更新:4月13日

食藥同源

什麼是食藥同源?

食藥同源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醫學的概念,指的是許多食物同時具有藥用價值,能夠預防和治療疾病。


食藥同源的現代科學研究範例

活性成分

來源食物

主要健康效益

作用機制(分子層級)

臨床研究支持

茄紅素

番茄

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抑制癌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

Giovannucci et al., JNCI, 2002

兒茶素

綠茶

改善血脂、降血壓

抗氧化、抑制 NF-κB 活化、降低炎症因子

Nagao et al., AJCN, 2007

β-葡聚糖

燕麥

降低膽固醇

形成膠狀物減緩膽固醇吸收

Whitehead et al., AJCN, 2014

黃酮類

柑橘類、水果皮

降低中風與冠心病風險

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

McCullough et al., AJCN, 2012

維生素 D

魚、蛋、曬太陽

促進骨骼健康、調節免疫

調節 VDR 訊號促進鈣吸收與免疫平衡

多項骨質疏鬆與自體免疫研究

海鮮、堅果

增強免疫、促進傷口癒合

為 SOD 等酵素輔因子,促進 T 細胞功能

免疫與創傷修復相關研究

花青素

藍莓、紫米

保護心血管、提升記憶

增加 NO 釋放、改善血流與神經可塑性

動物與人體觀察性研究

目錄:


一、引言

「食藥同源」這一概念源自於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許多食物既能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藥效,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西醫也逐漸開始關注飲食中的活性成分,尤其是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這些成分在預防慢性病和促進健康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越來越多的科學證實。本文將深入探討「食藥同源」的原理和應用,並結合西醫的觀點,解析這些營養素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性。


二、食藥同源的基本原理

「食藥同源」的基本原理在於食物與藥物的交集。許多食物不僅僅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還含有活性成分,能夠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傳統上被視為食品的薑、蒜,除了作為調味品外,還具有抗炎、抗菌的特性。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這些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如薑中的薑酚和蒜中的大蒜素,確實具有顯著的藥理作用,能夠在分子層面上抑制炎症反應和殺滅細菌。


三、食藥同源的主要類別


1. 穀物類:穀物如燕麥、糙米等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B群和礦物質,對消化系統和代謝健康有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燕麥中的β-葡聚糖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水果類:水果如枸杞、紅棗等因其豐富的植化素和維他命C,在增強免疫系統和抗氧化方面效果顯著。西醫研究指出,枸杞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


3. 蔬菜類:蔬菜如薑、蒜、洋蔥等被廣泛用於中醫藥方中,具有抗炎、抗菌的功效。現代研究證實,這些蔬菜中的活性成分,如薑中的薑酚、大蒜中的大蒜素,能夠有效抑制炎症因子並具有抗菌作用。


4. 草藥類:草藥如人參、黃芪等傳統上被用於增強體力和抗疲勞。現代研究發現,人參皂苷和黃芪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抗氧化的作用,並且在抗疲勞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表現突出。


四、植化素、維他命與礦物質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性


1. 植化素:植化素是一類來自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有多方面的益處。植化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夠中和自由基,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番茄中的茄紅素、綠茶中的兒茶素等植化素在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維他命:維他命在人體各種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維他命C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增強免疫力;維他命D對於骨骼健康和免疫調節有積極作用;維他命E則因其抗氧化特性,對防止脂質過氧化有重要意義。大量臨床研究支持維他命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方面的作用。


3. 礦物質:礦物質如鈣、鎂、鋅等在維持身體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鈣對於骨骼和牙齒的發育與維持至關重要,鎂在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中起著調節作用,鋅則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確認了這些礦物質在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食藥同源在現代營養學中的應用


1. 預防保健:食藥同源在現代營養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現代人常常通過補充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來增強免疫力、抗氧化和調節代謝功能。例如,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預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2. 治療輔助:除了預防保健,食藥同源的原則還被應用於某些疾病的治療輔助。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和全穀類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水平;高血壓患者則可以通過增加鎂、鉀的攝入來改善血壓控制。這些應用表明,食藥同源理念在現代醫學中具有廣泛的治療潛力。


六、食藥同源的文化和地區差異


1. 中國傳統醫學: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食藥同源理念被廣泛應用。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的食材既可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又可作為治病的藥物。這一理念體現在中醫處方中,如使用人參、枸杞等食材來調理身體。相比之下,西醫則更注重通過臨床試驗驗證這些成分的具體效果。


2. 其他地區的傳統療法:食藥同源的概念不僅存在於中國傳統醫學中,還廣泛體現在世界各地的傳統療法中。例如,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強調通過飲食平衡來維持身體的健康,地中海飲食則被證實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顯著效果。這些療法都體現了食物與健康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七、現代科學對食藥同源的研究


1. 臨床研究:現代科學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驗證了食藥同源理念的有效性。例如,一項研究發現,攝取富含茄紅素的番茄製品可以顯著降低前列腺癌的風險;另一項研究則表明,補充綠茶中的兒茶素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這些研究證實了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在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方面的潛力。


2. 分子機制:在分子層面上,現代科學進一步揭示了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如何發揮其藥理作用。例如,植化素能夠通過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來減少氧化壓力,維他命D則通過調節鈣的吸收來促進骨骼健康。這些機制的解析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食藥同源的科學基礎。


八、食藥同源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1. 安全性考量:儘管食藥同源具有顯著的健康益處,但過量食用某些活性成分也可能帶來風險。例如,過量攝取維他命A可能導致中毒,而高劑量的抗氧化劑補充劑可能會干擾身體的自然抗氧化系統。因此,適量使用這些營養素西醫在這方面提供了明確的安全指導。


2. 產業應用:隨著食藥同源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應運而生。這些產品結合了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旨在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未來,西醫和營養學家將在這一領域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食藥同源產品的發展和應用。


九、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食藥同源


有了對食藥同源的了解後,可以將這一概念融入到日常飲食中,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實踐建議:


1. 增加食藥同源食材的攝入

早晨薑茶: 將新鮮薑片加入熱水中煮沸,製作一杯溫暖的薑茶。薑具有抗炎、促進消化的作用,特別適合寒冷季節。

枸杞粥: 在早餐粥中加入枸杞,不僅能增添風味,還可以利用枸杞的抗氧化和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2. 採用多樣化的飲食

五色蔬菜搭配: 在日常飲食中,選擇不同顏色的蔬菜,如紅色的番茄、綠色的菠菜、紫色的茄子等,這樣可以確保攝入多種植化素,有助於抗氧化和抗炎。

穀物混合: 在烹飪時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穀物,如糙米、燕麥和藜麥,這樣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有助於控制血糖和改善腸道健康。


3. 注重季節性食材的選擇

春天多吃綠葉蔬菜: 春天是肝臟排毒的季節,綠葉蔬菜如菠菜、韭菜等能夠幫助清肝明目。

冬天補充根莖類食物: 冬季適合食用紅薯、山藥等根莖類食物,這些食物能夠提供溫暖的能量,增強免疫力。


4. 採用簡單的烹飪方式保留營養

蒸煮法: 使用蒸或煮的烹飪方式來保留食物中的營養素,例如,蒸蔬菜能保留更多的維他命和礦物質。

低溫烹飪: 低溫烹飪可以避免高溫破壞植化素和維他命,這樣能保證食物的藥用效果。


5. 避免過量攝入

適量為主: 雖然食藥同源食材具有健康益處,但過量攝入某些食材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例如,過量食用薑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因此,應該注意適量攝入。


6. 結合現代營養學建議

營養均衡: 根據現代營養學的建議,搭配均衡的膳食,確保每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同時結合食藥同源的食材來增強健康效果。


這些實踐建議能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靈活應用食藥同源的理念,通過飲食來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


十、結論


中藥材與現代營養食品

「食藥同源」理念強調了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密切聯繫,並得到了現代科學的廣泛支持。隨著西醫對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等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這一理念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未來,隨著對這些營養素分子機制的進一步了解,「食藥同源」的理念將在健康和醫療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列表(食藥同源現代研究)

Giovannucci E., et al. (200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omato products, lycopene,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4(5), 391–398.
Nagao T., Hase T., Tokimitsu I. (2007). A green tea extract high in catechins reduces body fa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human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5(1), 80–86.
Whitehead A., Beck E. J., Tosh S., Wolever T. M. S. (2014).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oat β-gluca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0(6), 1413–1421.
McCullough M. L., Peterson J. J., Patel R., Jacques P. F., Shah R., Dwyer J. T. (2012). Flavonoid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5(2), 454–464.
Holick M. F. (2007). Vitamin D deficienc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7(3), 266–281.
Prasad A. S. (2008). Zinc in human health: effect of zinc on immune cells. Molecular Medicine, 14(5-6), 353–357.
Krikorian R., et al. (2010). Blueberry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memory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8(7), 3996–4000.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