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膽固醇是好是壞?

已更新:10月25日


滴落的油脂

我們對膽固醇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的二分法: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壞」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好」的。然後再加一句:當 LDL 太高,就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這樣的說法雖然方便記憶,但實際上過於簡化。來,澄清幾個關鍵觀念:


一、膽固醇本身並不「好」或「壞」

低密度脂蛋白(LDL)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送往全身細胞與血管壁;高密度脂蛋白(HDL)則反向運輸,將多餘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兩者像是一組「送貨員」與「回收員」,缺一不可

問題並不是誰「壞」,而是整個運輸系統是否「平衡」。若 LDL 過多、HDL 過少,膽固醇就容易沉積於動脈壁,引發動脈粥樣硬化。


二、飲食只佔一小部分

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90% 由肝臟自行製造,飲食來源僅約一成。因此,一味避免含膽固醇的食物(例如蛋黃)未必真能降膽固醇。身體的代謝調控比我們想像中複雜許多。


三、膽固醇對大腦其實很重要

膽固醇參與神經細胞膜的構成,對於大腦功能與情緒穩定都有關聯。研究顯示,過低的膽固醇與憂鬱、焦慮及認知退化風險增加有關。換句話說,膽固醇太低,也不一定是好事


四、別忽略「壓力」這個變數

當身體承受壓力時,無論是人際、經濟、生活或情緒壓力,肝臟會啟動防禦反應,分泌更多膽固醇以維持荷爾蒙與細胞膜的穩定。有趣的是,選舉輸贏、工作競爭、甚至恐懼情緒都能短期拉高膽固醇。所以,有時候膽固醇高,不只是飲食問題,而是「生活整體壓力」的反映。


五、Statin藥物:雙面刃

自1970年代以來,Statin類藥物(降血脂藥)一直是臨床主力。它能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的酶,同時減少動脈壁的發炎反應,確實降低了心臟病與中風風險。

但研究也指出,停經後婦女使用 Statin 後糖尿病風險上升,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肌肉痠痛與輔酶 Q10(CoQ10)生成受抑的副作用。也就是說,藥物有效,但代價不小。


六、除了藥物,還有更溫和的選擇

  • 紅麴米:含有天然「植物固醇」,結構與 Statin 類似,有助降低氧化型 LDL。

  • 富含多酚與類黃酮的食物:例如堅果、莓果、大蒜、洋蔥、薑黃、綠茶、亞麻仁籽等,能減少發炎反應,具有「天然抗發炎 Statin」的效果。

  • 魚油(EPA、DHA):也能抑制發炎,但選擇時要注意重金屬殘留。


結語

膽固醇不是敵人,它是一個指標,反映你身體與生活的平衡狀態。真正該調整的,往往不是「數字」,而是壓力、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若說膽固醇是一場戰爭,那麼贏家不是藥物,而是懂得與身體「談和」的人。


常見問題(FAQ)


Q1:我膽固醇高,就一定要吃藥嗎?

不一定。是否需要使用 Statin 降脂藥,要看「整體心血管風險評估」,包括年齡、血壓、是否有糖尿病、抽菸、家族史等因素。若只是輕度升高,可以先從調整飲食、減壓與運動著手,三到六個月後再複檢,醫師會依風險分層來決定是否用藥。


Q2:吃蛋會讓膽固醇變高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會。研究顯示,每天吃 1~2 顆蛋不會顯著提高血中膽固醇,除非你屬於「膽固醇高反應者」(hyper-responders,約佔人口 15~25%)。反而應該更注意精緻碳水化合物、反式脂肪與壓力,這些才是真正會擾亂膽固醇平衡的兇手。


Q3:HDL 越高越好嗎?

不完全是。過去認為 HDL 是「好膽固醇」,越高越保護心臟。但新研究指出,HDL 功能比數字更重要:若 HDL 功能異常(例如發炎狀態下),反而可能失去保護力。所以重點不是「撐高 HDL」,而是讓整體代謝環境健康。


Q4:膽固醇高可以靠運動改善嗎?

可以,但要動得「對」。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腳踏車)能提升 HDL、降低三酸甘油脂;阻力訓練(重訓)則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代謝平衡。關鍵是持續性規律性,而非偶爾爆發。


Q5:壓力真的會讓膽固醇升高嗎?

是的。壓力會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與腎上腺素,進而刺激肝臟合成膽固醇。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不僅膽固醇上升,還會影響血糖、睡眠與免疫。所以,有時候最好的「降膽固醇策略」,是練習深呼吸、冥想、散步、放慢速度


Q6:紅麴或魚油可以取代藥物嗎?

對輕中度高膽固醇者,有時可作為輔助策略;但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曾有心肌梗塞、中風或糖尿病),仍應依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同時需注意:紅麴產品的 Monacolin K(天然 statin)含量差異很大,自購產品務必選擇有品質檢驗、標示清楚者,以免劑量不穩或肝功能受損。


Q7:膽固醇太低會怎樣?

若總膽固醇低於 120 mg/dL,可能與荷爾蒙生成不足、憂鬱、免疫力下降有關。人體需要膽固醇來製造性荷爾蒙、維持細胞膜結構與神經功能,過低反而不利於長期健康。


Q8:我應該多久驗一次膽固醇?

一般建議:

  • 健康成人:每 3~5 年一次

  • 有家族病史或代謝異常者:每年一次

  • 服藥或調整生活者:3~6 個月追蹤一次

留言


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

​如果頁面載入失敗點我重新載入,即可看到內容。

spinner.gif

​載入中

RSS

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內容請通知我們並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