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黃柏堯醫師

翻轉健康,從改變觀念開始


 Change 木質英文飾品
改變 Change

現代的環境裡面,除了面對生存有許多的挑戰之外,空氣、土壤、食材、居住環境等攸關健康的自然條件,都正在逐漸弱化;想要把握自己的健康,我們都必須更積極,才可能看到改變到來的那一天。


改變自己的思維,是從消極走向積極的第一步,只有真的認識健康的本質,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踏實,也才不會落入跟風健身、增肌減脂、吃維他命,甚至是各樣排毒飲食等看似讓自己更健康,但實際效用不明的狀況。


任何新觀念的形成到被普遍接受,都是經過各樣的辯證、質疑、批評,最後才被接受。近代的醫療發展,挾帶著大資本、新科技投入在這個讓生命延長的產業裡面,本質上以疾病為中心、以藥物為導向,讓每個人在百病纏身時依然可以靠著外力支撐,繼續活下來;但我們如果對生命的本質有更深刻的體悟,我相信十個人裡面,有超過九個人都會同意「品質」,是生命延續的第一考量,當中當然涵蓋了身心靈的各樣層面。


高齡化社會是這個世代的人類共同的課題,醫學的進步帶來了平均壽命的大幅增長,但大部分人講到長壽,都不會想到兒孫滿堂、幸福美滿的畫面,而是各種慢性病纏身、每天都要吃藥,甚至是依靠機器過活的恐怖景象,這樣的反差值得我們認真反省:難道「長壽」是醫療發展的唯一原動力嗎?


換個角度想,「健康歲月才是我們更應該注重的,對吧!」

對於思考方向的改變有了認同之後,我們就可以一起來思考健康的新思維。


  1. 相信人體有自癒的力量 在傳統的醫療觀念裡面,有病就要看醫生才會好,大環境也將太多的資源投入在新的藥物和療程研究上面,而其實這些研究成果並沒有嘉惠到一般民眾。以一般的醫療狀況而言,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可以透過診斷、藥物、手術的方式達到治療效果,而剩餘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考自己的身體逐漸去修復、達到改善,這個觀念早在兩千五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已經提出過,他稱之為「自然療癒能力」。 但這種自癒的能力,並不是理所當然,尤其是在這個病態環境的年代,人體的許多生理作用受到各樣毒物和生活型態的改變,讓人體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機能,因此要恢復自癒的力量,要先恢復生理機能、做出生活型態調整。

  2. 無病不等於健康 現代醫學之父William Osler說過:「知道什麼人會得這些病,比知道這個仁得什麼病更重要。」 要知道疾病的根源,要從這個人的過往生活經歷、生活型態和飲食上面去尋找;實際上,我們應該視疾病為生命路途中被各樣健康干擾因子影響的一個動態過程,找出這些干擾因子,並且改變他們,比壓制症狀表現還來的更重要。 許多的「生病症狀」往往是告訴我們該為我們的生活做出調整了。我們看到的症狀,就像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形成症狀的原因卻蘊藏在海平面下;如果一直關注在症狀表現上,那就又會掉入依靠藥物治療的瓶頸裡面。想要真的做到「預防」,是要深入海平面下,找出不利健康的因素並加以調整。

  3. 藥物並不是治療疾病唯一的手段 從前面的討論之中,我們慢慢地走出了藥物的迷思。其實,除了急救外,幾乎任何的藥物都可以被其他的非藥物方式給取代,從營養矯正、飲食調整、草本植物、維生素、礦物質、甚至是放鬆反應、針灸等都可以作為取代性的治療方式。 例如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時,多食用抗發炎、高抗氧化食物;處於高壓工作環境者增加維生素B、C等攝取;糖尿病者多服用鉻改善血糖代謝,服用鎂改善肌肉緊繃的情況等,都是很好的藥物替代處方。

  4.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做到預防疾病,絕不只是定期照X光、做胃鏡、超音波、抹片等「早期發現」;真正的預防是要做到「不要發現疾病」,是從日常生活做起,改變飲食習慣、作息型態,再針對個人體質、工作、環境等做出適合的調整,從全人的角度出發,運用營養調整增加生理儲備,提升健康層次。

  5. 擁有改變的決心 下定決心,不論是針對哪一方面,永遠是最困難的一關。大部分人的心裡面已經被種下了「不舒服就是生病、生病就看醫生、看醫生就打針吃藥」的制式觀念;這樣的信念讓人把自己的健康交在醫療人員手上,好像健康與自己無關,出事了就找醫療人員負責。順著這樣的脈絡下去,生病的人就成了受害者,只能被迫接受所有被建議的醫療方式,年長者也只能抱著「年紀大生病是正常的」想法。 當然,大多數人無法跳脫已經被植入人心的框架思考,而也是這種邏輯,讓現有的醫療方式,無法應付複雜又難纏的慢性病。唯有改變思維、下定決心,才能改變自己的健康命運。


所謂新觀念,一通百通,當您逐漸地接受新的思維後,就開始對健康產生了自我意識,也往真正的健康邁開了重要的第一步。

댓글


댓글 작성이 차단되었습니다.

RSS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您想複製或引用文章請附上出處網址連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