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亭健康引導醫學Logo

沐亭功能醫學健康引導

  • 服務項目

  • 營養補給品

  • 聯繫

  • 健康部落

  • More

    Use tab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enu items.
    • 全部文章
    • 認識功能醫學
    • 健康資訊
    • 抗衰老
    • 營養補給
    • 沐亭公告
    搜尋
    六十五歲就是老人?
    黃柏堯
    • 2021年5月18日
    • 2 分鐘

    六十五歲就是老人?

    六十五歲就是老人? 六十五歲這個年紀是大家心中的一把尺,有點像是青少年每年生日都在期待還要多久才會到十八歲成年一樣,六十五歲也是一個人生很重要的里程碑,只是或許並不那麼令人期待就是了。在現在的社會,普遍用大於六十五歲來界定老年人,但是這個年齡數字並不是生物學上的絕對定義,也不是上天安排的。 在1880年代,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首創了國家社會主義,為了照顧在社會發展下的邊緣族群及政治考量下,他策畫了一個轟動歐洲的德國老人福利計畫,這可以說是開了歐洲退休計畫的先河。當時的時空環境下,歐美國家的平均年齡是45歲,於是在考量了多樣要素後,他選擇了65歲當作受益人被國家福利保障的年齡。 到了1935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也提出了老年福利制度,當時的美國人平均壽命大約在63歲,雖然已經比1880年代的平均壽命來的長了許多,但考量到當時的美國社會中,平均每四十人才需要撫養一個年屆65歲的老年人,因此美國仍沿用了俾斯麥首相訂下的標準,認定65歲以上的人為高齡者。 當時甚至還有一些政治人物擔心年紀訂的太高,到時候會有太多的社會福利沒有人使用,政府的錢留下太多。事過境遷,
    定期健康檢查,是在「檢查健康」還是「發現疾病」?
    黃柏堯
    • 2021年5月15日
    • 2 分鐘

    定期健康檢查,是在「檢查健康」還是「發現疾病」?

    「健康檢查中心」在這個產業在二十年之內快速發展,從各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診所等,從事健檢業務的恐怕不下一百家,為了提升競爭力,無不各出奇招、提高裝潢品質、引進更高規格的設備,並不忘強調自己是最好的健檢中心。當健檢的概念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們的心裡面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做健檢? 嚴格來說,現在的健康檢查系統,並不是真的在檢查「健康」,而是在發現「疾病」,而且大部分的疾病都是發生在「器官」層面上,例如腫瘤、結石、潰瘍、息肉等。而一般大眾對於預防的觀念也都停留在「提早發現」,所以只要檢查出來的數字或是影像沒有明顯異常,就認為自己「沒病」,甚至與「健康」畫上等號,但其實沒生病並不等於健康,最常聽到的例子就是有人最近才剛去做完健檢,怎麼隔沒多久居然就發了得了癌症或是突然中風、心臟病等。 拿癌症的例子來說,即使定期接受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造影等先進影像檢查,並不代表了預防某種癌症發生,當然若從治療的角度來說,及早發現比晚發現來的好,但若從預防的角度出發,「不要發現」才是終極目標,畢竟我們不是想要找出更多癌症,而是思考著如何預防。 「預防
    保險買夠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黃柏堯
    • 2021年5月14日
    • 2 分鐘

    保險買夠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保險」是一種人身的保障,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財工具。相信大家都知道理財的重要性,為了對未知防範於未然,大部分的人都有購買一些保險產品的經驗,不論是醫療險、壽險,甚至是儲蓄險,都是希望現在的投資對於自己的未來又更多一層的保障;年輕人或許還沒有很大感受,但到了中年之後,就會開始做好各樣財務規劃,以資退休之用。生活在現代,適當的財務規劃當然重要,但是如果您認為買了保險就萬事妥當,而忽略了做健康的儲備,抱著「反正我有買保險,生病了有人負責理賠」的心態,那就落入保險迷思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保險業已經成為了金融巨物,手上擁有的產業也是多不勝數,和健康相關的產業無不和保險扯上邊;近幾十年來,各樣慢性病猖獗,新的藥物、科技、檢查項目也開始高速發展,醫療的費用也直線上升,許多的費用甚至沒有包含在原本的保險範圍之內,於是各樣慢性疾病、癌症險、長照險、看護險的加保項目也愈來愈多。 但仔細想一想,這些取名為「健康」保險的產品,其實和健康本身卻沒有任何關係,以「防癌」險來說,他到底幫助客戶們防了什麼癌症?說穿了,他就是在您得到癌症之後,可以得到一筆理賠,或許您也認為這
    年紀到了就聽天由命,何須準備?
    黃柏堯
    • 2021年5月13日
    • 3 分鐘

    年紀到了就聽天由命,何須準備?

    「年紀大了、命中註定了、老了就聽天由命吧!」相信是許多中老年人深深相信,甚至引以為傲的生命哲學,「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更是流傳了千年,影響了我們對於年紀的看法;「年輕時辛苦的工作,就是為了要在退休後安養天年」更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終極目標。這樣的思維在一百年前或許仍適用,但時至今日,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這樣的觀念開始變得似是而非了。 觀察我們身邊的朋友、長輩,是否有不少人一過了五十歲,就老愛把「年紀大了,真不中用」這句話掛在嘴上;但在仔細想想,是不是也有許多的人,他生命的故事是從五十歲甚至更年紀更大之後才開始精彩? 我們必須承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生命藍圖」(基因),從受精開始就已經確定下來,一直以來人們也相信基因就是生命的終極解答,但隨著科學的研究發展,我們逐漸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基因是不斷地在動態變化的,而不是傳統的靜態、定型的,而這樣的觀念轉變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改變基因的表現,就會改變我們的健康狀態」,這樣的思維改變,也改變了人們對於老化的看法。 沒有錯,基因控制了我們的生命表現,從思考到反應、從呼吸道維持心跳,每一個與生命氣息相關的動作
    一個超長壽的時代
    黃柏堯
    • 2021年5月11日
    • 2 分鐘

    一個超長壽的時代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超長壽時代。在人類有歷史紀錄以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大約都在二十幾歲左右,也就是說在人類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老化」的議題。這樣的狀態到了十九世紀末,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增加到約四十五歲左右,在這之後由於醫療快速進步、公共衛生提升、傳染病的控制等因素,到了二十世紀末的人類平均年齡已經到了七十二至七十八歲了,這個趨勢估計到二十一世紀中期,超過百歲的人瑞人數大約會成長二十倍左右。 以台灣的例子來說,在一九九三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口比率亦是一路攀升,到了二零一八年三月底我國戶籍登記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計331萬人,占總人口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估計在2025-2026之間老年人口比率會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階段。從「高齡化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只花了二十四年的時間,速度之快,遠超過歐美國家(法國歷時114年、瑞典82年)。 另外,一般我們稱75歲以上的長輩為「老老人」(65-74為年輕老人)的數目也會突破180萬人,每三個高齡者就有一位是「老老人」。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在這個超長壽的年代,我們都必須要為自己的健康做好準
    怎麼使用功能醫學來預防疾病?
    林靖雯
    • 2021年5月5日
    • 2 分鐘

    怎麼使用功能醫學來預防疾病?

    在大部分人心裡面,醫療的功能就是「治病」,如何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是人人關注的重點;但因為缺乏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人體,因此談到「預防疾病」,大家的第一直覺反應都是預防針注射和每年安排健康檢查,對吧? 但真正的預防疾病,當然不只限於防範特定的幾個傳染病,或是透過高科技的儀器發現體內有什麼異常的變化,雖然說這樣的「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的成功率,但這與我們心中嚮往的預防—「不要發現」還差了一段距離。 打開近幾十年的十大死因一看,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幾乎都和環境、飲食模式、個人生活習慣有關,也讓我們發現應該用更全面的策略來應對這些疾病,片段式的治療有其極限。 而在學著了解自己的身體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兼顧教育力和執行力:「透過教育、改變觀念,了解方向、積極執行」。現在的主流西醫被動式、切割式地回應疾病,顯然無法完全滿足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嬰兒潮世代的人們正在邁入老年,不同於以往的世代,這一代的老年人,他們更有活力、對健康更渴望、更有經濟能力,也更善於接受外界資訊;因此,他們拒絕接受傳統坐以待「病」的觀念,降低各種疾病的風險因子也已經成為生活的
    醫療的新選擇
    黃柏堯
    • 2021年5月4日
    • 2 分鐘

    醫療的新選擇

    透過一個例子,可以更明白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張小姐,三十七歲,擔任外商高科技公司主管已經三年,做事積極、負責、反應快、手上有許多跨國合作的案件在處理。這幾年來,常常感覺自己消化不良、脹氣、便祕、睡眠品質不良、思考速度減緩、皮膚容易過敏、關節疼痛、生理期異常、時常感覺喉嚨有異物感。去看過了腸胃科、神經科、皮膚科、骨科、婦產科等,都認為她沒有什麼問題,建議她多休息、多喝水、多運動,但她並沒有感覺自己有比之前更好……。 以上的情況應該很常見,這就是主流醫學的限制與瓶頸。這樣的主流醫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急性病症的照顧,如:急救、感染、創傷、手術等,但對於衰老性、功能性、慢性病等新型態的疾患則無法適當因應。以張小姐的例子來說,她可能同時有大腸激躁症、失眠、濕疹、呼吸道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等問題,每個診斷都代表了一個症狀;但這就如同瞎子摸象一般,每一個疾病都是大象的一部分,但都無法反映出事實的全貌。 很可惜的是,在這樣的觀念下,所有的治療都需要很在很短的時間內見效,過度依賴藥物,造成我們往往都在處理疾病的表層症狀,藥物帶來的也只是短暫的效果,對於如何防範疾病再
    想擁有健康,從小地方做起
    黃柏堯
    • 2021年5月3日
    • 2 分鐘

    想擁有健康,從小地方做起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心,就好像儲蓄理財一樣,需要點點滴滴的逐步累積,總是在最好的時機開始到健康的重要性,直到真正想為健康付出努力時,也永遠不會嫌晚。最怕的就是有「暴發戶」的心態,希望像簽中樂透就一夜致富一樣,想要很快速的獲得健康;但是這種按部就班的思維在這個商業導向為主、分秒必爭的現代人心中逐漸被摒棄,大部分人期待的是一種一蹴可幾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標榜「快速見效」的商品會暢銷不已的原因。 由於現代的致病陷阱太多(,而且接下來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如果您已是父母,若能從小培養孩子一套健康策略和良好的飲食習慣,那可能比為他們留下一大筆財富或是讓孩子擠身名校還要更為受用。如果把健康狀態比做儲蓄,如果希望自己的存款持續上升,勢必要先清除債務;同樣地,要獲得健康之前,要清除通往健康目標路上的障礙。該掃除的障礙包括飲食、環境、心智三個方面。 飲食方面 排除白糖、白麵粉及高糖飲料。 排除加工即食及垃圾食品。 咖啡因飲品不過量。 減少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 減少酒精攝取:適量紅酒有助心血關功能。 減少煎炸、醃製及碳烤食物 排除個人的過敏原食物 減少熱量:這是唯一被
    除了正確飲食,還需營養補充品
    黃柏堯
    • 2021年5月2日
    • 2 分鐘

    除了正確飲食,還需營養補充品

    再想的深一點,面對有關營養補充品,俗稱保健食品的問題,大多數醫師都抱著半信半疑、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態度面對,面對病人的詢問,常常就以「飲食均衡就好」作為回應。但是,隨著醫療訊息的流通及保健食品的無限商機,各種維他命、益生菌、魚油、靈芝、蜂膠、葡萄籽等商品一一上市,廣告鋪天蓋地、各個都是養生聖品,甚至成為逢年過節送禮的不二選項,這種奇特的現象,大概也是這個疾病橫行的時代特色吧! 儘管大家所需要的營養素不完全相同,但都脫離不了以下幾個原則: 少量多餐:三份少量正餐,兩至三份點心(水果、堅果為主)。 避免進餐時喝太多水份 食用新鮮水果、蒸煮蔬菜減少熱炒 食物多樣化 避免白糖、白麵粉及反式脂肪 拒絕速食:罐頭、冷凍及微波食品 沒錯,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健康已經離你不遠了。但是身處現代,把握良好的飲食原則可能還是不夠,問題除了飲食習慣外,和食物本身也有很大關係,來看看以下統計數字: 精製麵粉:減少了80%的鎂、70%的鋅、85%的鉻和88%的錳。 精製白米:除去了75%的鋅及鉻。 冷藏蔬菜:破壞了60%的維生素C、40%的B2、30%的B1、40%的維生素A。
    從生活中提升抗壓能力
    黃柏堯
    • 2021年5月1日
    • 2 分鐘

    從生活中提升抗壓能力

    從工業革命以來,除了物質上的變革外,最大的轉型就是人類的演化史裡面,第一次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中面臨「適應壓力」的變化。無論我們生活在哪?什麼階層、什麼職業或教育程度?大家都有面臨壓力的經驗,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有壓力是正常狀況,也多半選擇默默承受。其實壓力的嚴重性,不再於壓力來源本身是什麼,而在於我們的身心如何應對;面對一樣的狀況,有些人被激發出了潛能,有些人卻招架不住,身心俱疲。 基本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任何需要解決和處理的人、事、物,若超過能力負荷就會構成壓力,壓力並沒有好壞之分,卻有累積效應,完全是看該壓力所引起的體內變化,以及健康相關的影響決定。具備有效的抗壓能力,就是當壓力來臨時,體內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避免出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失控變化。為了可以終生受用,我們必須在生活中開始建立正面的態度,一套新的思維邏輯和執行方式。 首先,有一件事情我們一定要搞懂:超過70%的自然想法都是負面的!人的腦部反射會將人先做最壞狀況的思考,相信這樣的機制和人類演化的過程有絕對相關,為了要生存,大腦必須先設想自己正處於一個生命收到威脅的情況,刺激身體做出
    沒有無毒環境,唯有加強解毒能力才是王道
    黃柏堯
    • 2021年4月30日
    • 3 分鐘

    沒有無毒環境,唯有加強解毒能力才是王道

    活在這個時代,除了之前提過的「發炎狀態」,另一個值得花時間面對的就是「毒性世界」;說來難過,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哪裡可以說絕對沒有任何毒素了,可以說是只要活著就必定中獎,只是有些人的接觸量高,比如說因為職業需要或是居住環境的差別,和飲食、抽菸因素的差別。 雖然現在的研究已經顯示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癌症與退化性疾病與環境毒素、飲食方式和基因的互動有關,但是大部分人得到這些疾病的人還是覺得是因為運氣不好、年紀到了或是遺傳因素所造成。我們都聽說過有一些人生活不檢點,愛抽菸又喝酒,卻還是活到了一百歲才辭世,相信大家都會想為什麼他可以我卻不行?的確,有少部分人的體質(基因特性)解毒能力較佳,但大部分的人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需要更健全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足夠的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必須脂肪酸)才能充分發會體內的解毒機制,但是照著我們現代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現況,又有多少人能符合要求呢? 因此,「減少毒物接觸」與「強化解毒能力」就變成現代人必修的一堂課,我們必須要更了解為什麼我們認識解毒,當然是因為毒素干擾了我們體內所有細胞的正常運作,從簡單的疲勞到癌症,

    Follow Muting :

    • 沐亭健康引導  Line
    • 沐亭健康引導 FB
    • 沐亭健康引導 IG
    • 沐亭健康引導 Youtube

    mutingwellness@gmail.com
    台北市仁愛路三段125號12樓

    Tel : 02-27783048

    Tax ID : 83637626

    © 2021 by Muting